“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古代重要经济带、文化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挖掘济宁大运河深厚的文化资源,加快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1年初,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市金石文化研究院)启动实施了“红色百年·大运流长——‘大运河文化’文化主题美术书法创作三年工程”,并被市文化和旅游局列为重点艺术创作工作。
济宁文脉兴盛、圣贤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是大运河重点区段和关键河段,具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我家就在岸上住”,运河的文化基因刻在生于运河岸边、长于运河岸边的济宁人心灵深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济宁因运河而兴,每一位济宁人对运河有不同的记忆、理解,以饱含精品创作的热情,用心、用力讲好济宁“运河故事”,传播好“运河之都”文化声音,留存好济宁“运河记忆”,是孔孟书画院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寒来暑往、春秋三载,书画院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组织调研、赴微山岛、南阳古镇、汶上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和东平戴村坝等地采风调研、数次集体看稿修改完善,一批表现运河主题的美术书法作品得以呈现,今甄选80余幅力作汇集于此,描绘主题涵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尤其对大运河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美丽乡村生态多有表现,作品风格面貌各异,艺术形式丰富,书法有正草隶篆、国画包括工笔写意,全面展示了书画院当下创作现状,以供观者赏评。此次“红色百年·大运流长——‘大运河文化’文化主题美术书法作品展”,是继书画院首届年展之后,又一次举全院之力组织的系统性的主题创作活动。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隶书中堂《白楼晚眺·清潘本佶潘呈念诗二首》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177cm×96cm
创作心得:
自谪仙班不再留,至今杰阁俯清秋;
凭栏忽忆东坡语,叶叶风帆过酒楼。
金龟换酒足风流,谁识当年此劝酬;
我欲楼头凭寄讯,青天月照几时秋。
此二首诗不常见,甲辰春于《乾隆济宁直隶州志》,见卷首目录前有之。此书法作品以济宁汉碑章法为之,正文隶书,“白楼晚眺”,拟汉碑篆书题额;左上“博我以文”尼山石刻拓;新刻“星斗焕文章”印章及边款,欲构建别样形制。济宁是诗仙李白寓居生活之地,公元736年,36岁的李白带着妻女离开安陆来到任城,自此后寓居23年之久。济宁至今太白遗风显著,有浣笔泉、太白楼、太白路、太白湖、古南池、青莲阁等,当宣传光大之。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甲骨文八言联《花好月圆日有喜降 道合品高人逢吉来》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180cm×45cm
创作心得:甲骨文字自一百二十年前(1899年)被重新发现以来,研究者众矣,成果斐然,昔有“甲骨四堂,郭董罗王”之谓也,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甲骨文是研究中国殷商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史料,于书法而言,甲骨文字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蕴藏着独有的镌刻技巧和书写艺术特色,具有高超的艺术欣赏价值。自罗雪堂引入笔墨书法殿堂,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然甲骨文创作难度,除文字识别字数较少外,如何将刀刻之痕转换成笔画墨迹,我近年一直在尝试,此八言联即在思考后的结果。对联中辅以原片甲骨文的临写,长款略述此见,以求方家斧正。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篆书十二言联《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233cm×25cm×2
创作心得:是联乃现代收藏家王咨臣先生题书房联,吾偶见,立感佳好,旋即书之。王咨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江西南昌新建人,早年师从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后在南昌中正大学任研究员。建国后在江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工作,任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藏文、史、医、农、善本、珍本名人信札、诗笺、书画甚富。
此上联言明藏书之多,下联叙述书屋之佳。吾以钟鼎文书风为之,书风力求质朴自然,用笔率意跌宕而统一。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篆书《薛侯行壶》轴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160cm×70cm
创作心得:此青铜壶为春秋时期之青铜器,出土于滕州市薛国故城,现藏于济宁市博物馆,一级文物。该壶通高22.8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厘米。造型设计巧妙,精美,鼓腹,平底,兽首耳,有盖,盖顶立一振翅瑞鸟,盖两侧为兽首衔环,链状提梁穿于环中,腹部饰有蟠螭纹,铭文“薛侯行壶”四字从左上、下至右上、下,与古玺常见读法顺序不同,但与古玺型式、字法无二,端庄凝练而不乏灵动率意。
此件作品是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开展“红色百年·大运流长”主题创作工程整体金文书法创作的其中一件,因与济宁关联度高,有专属特色,因之展览时选入,其中薛侯行壶四字书写于癸卯春,印此四字原字即可入印,数年前既有此想,并刻一圆形印。甲辰初冬,再刻印三方,拓款,制封泥,汇成一轴。后遇相立先生于九如堂画瓷,诚邀画此壶两面,相先生赐墨,吾得助也,遂记数语致谢。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隶书中堂 清·黄兰森《再至微山湖》诗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180cm×96cm
创作心得:微山湖,位于山东南部,属济宁市,全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山东省第一大湖,也是中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微山湖诗殊多,此诗“十载浮生梦,微湖两度游;空山余末叶,沉夜响洪流;浩淼通淮泗,烟霞竟岛洲;坐深多道气,一人自爱舟”,甚为清雅深远,亦不乏感怀之念。隶书以东汉隶书之法为极则,成后学之范本。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隶法承传有序,更见规律,亦时有奇趣也。今学隶者,应与两汉隶书书风对应,参悟源流之变,了然于胸。及至有清一代隶书圣手众也,可知隶书之法无定法,今之展览诸形式,更当不独一面,复张性情,后可得隶书之新境也。今以吾乡《孔羡碑》书风参我意书此。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篆书五言联《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180cm×33cm×2
创作心得:京杭大运河自开凿以来,水源最是难解处。元朝开济州河过南旺,其地势北高南低,乃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称为“水脊”,阻碍运河通航。明初,朝廷工部尚书宋礼修河,得到民间贤能白英指教,借汶济运,在南旺东北方向的戴村筑大坝遏汶水西行,从南旺汇入运河,七分北流,三分南流,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由此成为京杭运河分水枢组工程,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有着“运河都江堰”之誉。同时在南旺南北湖畔设闸,以南旺湖为运河“水柜”,天旱河干时开闸引湖水入运,自此南北漕运畅通。1965年,毛主席在山东听取汶河治理时,风趣说道:汶河分流南北,北会黄河,南入长江,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孔孟书画院“红色百年·大运流长”创作工程,曾于汶上南旺采风,吾有《过南旺》诗赞曰:
京杭横跨大河涌,漕运经年朝野讻。
河脊此间关锁钥,设闸引汶夺天工。
北接卫水通淮泗,襟带功成百代隆。
最是良臣勤访问,宋公适遇在田农。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郑志群印选》篆刻印屏
作品类别:篆刻
作品尺寸:137cm×34cm
创作心得:此印屏选印十一方,印文“驽马十驾”“河山带砺”“斯文在兹”“山河表里”“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当作金石声”“表寿征”“空灵”“白驹食场”“非礼勿听”“民惟邦本”等,皆历史文化经典词句,并附边款拓、封泥拓,刀法布局追求恢弘之气,印风多取法战国古玺。古玺印创作是一个庞大而内容丰富的系统,作为“守正创新”的传统艺术,汲古不复古,而是为创新作坚实的储备。古玺印的内涵,蕴藏着中庸之道,彰显着自由精神,秩序性、节奏感、金石气自然统一,内涵与人的契合,这正是古玺印创作不竭的源泉。因之,当代篆刻欲求突破,形成新的创作高峰,“古玺”印风作者应当仁不让。但当代古玺印创作也是问题多多,探索的道路是艰辛的,某个阶段甚至止步不前,这亟待人文精神的重塑,随着古玺印研究的深化和创作主体整体能力提升,相信“离奇错落”(周亮工语)的古玺印创作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时代。
作者姓名:郑志群
作品名称:隶书 宋·张道洽《池州和同官咏梅花》诗一首
作品类别:书法
作品尺寸:180cm×65cm
创作心得:此诗清雅远尘,与陶诗有相似处,余甚喜,诗曰:
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
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
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
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
此幅隶书作品癸卯春于正斋艺术馆书写,一气呵成,求笔性的自然生发,线条变化较大,但风格统一,旨在追求轻松活脱自我手法之展现,较此前有所不同,盖因近来对《郑固碑》书法特点新有体悟。谓“隶变乃汉字发展史至为重要之里程碑,其显著标志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豹变,隶书为书法五体之一,承上启下,汉碑书刻为隶书之极则,实共识也,今习者甚众矣,然书法之要在写,书如其人也,神采为上。”乃吾其时之思考。
【李威、杜庆龙】
责编:张若颖 终审:徐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