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评 | 企业“催婚通知”被叫停:私权越界的荒诞与警示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评 | 企业“催婚通知”被叫停:私权越界的荒诞与警示

当一家企业将员工的婚恋自由与劳动合同强行捆绑时,荒诞便不再是文学故事,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近日,临沂沂南县的舜天化工集团因一则要求单身员工限期结婚成家,否则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引发舆论哗然。最新消息,当地人社局已紧急叫停并责令其整改。随后,该公司表示,现已叫停这个通知、撤销废止通知所提规定。同时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这场“催婚通知”虽然告一段落,但这一事件折射出的企业管理逻辑与法律、伦理的冲突,值得全社会深思。

“家规”凌驾法律:企业权力的野蛮扩张

根据网传内容,舜天化工集团以“忠孝仁义”为名,要求28至58岁的单身员工在2025年9月30日前“成家立业”,未达标者需检讨、考核甚至离职。

企业将传统伦理异化为管理工具,甚至将督办考核与部门绩效挂钩,暴露出对法律的无知与傲慢。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与工作无关的理由解除劳动合同。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员工的婚姻状况属于个人隐私和私人生活范畴,企业不应过度干涉。《民法典》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公司强制员工在规定时间内结婚,明显侵犯了员工的婚姻自主权。

“催婚通知”背后的管理:企业文化还是权力越界?

通知中,企业声称其推行“勤劳善德,忠孝仁义”精神文化,要求单身员工限期内成家立业,组建家庭,为家庭生贵子,为国家育栋梁,为社会做贡献,试图用“企业文化”包装管理逻辑。

然而,将员工婚姻与绩效考核挂钩,实则是将“关怀”异化为“控制”。

不少网友在网络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为家庭生贵子,为国家育栋梁”,将个人选择上升为社会义务,暴露出企业对员工私域的粗暴侵入。

“家长式管理”并不罕见,但企业管理不能套用。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的“管理”,本质上是管理文明的倒退。

前文提及的舜天化工集团在沂南县、临沂市并不是“无名之辈”,其是省市化工骨干企业、临沂市50强企业、全国三聚氰胺领军企业、沂南县工业企业纳税大户。

相比这些头衔,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足见其发展的支撑,只是创新企业需要对科研技术、科研人才加大关注,对员工婚恋进行干涉,属于本末倒置。

劳动维权:法律震慑与企业反思

事件发酵后,沂南县人社局迅速介入,认定企业规定违法并下达整改指令,体现了公权力的及时纠偏。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何此类荒诞规定能通过企业内部审核并实施?

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将“私企自治”误解为“法外之地”;

另一方面,劳动者在就业压力下往往选择隐忍,助长了企业的肆无忌惮。

正如律师所言,此类规定一旦执行,企业需承担违法解约的赔偿风险,但个体的维权成本却可能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社会警示:私权与公域的边界何在?

舜天化工集团的“催婚通知”虽被叫停,但其引发的争议映射出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中,私权边界正不断遭受侵蚀。

从“996加班文化”到“婚育干预”,企业的权力触角已延伸至员工的卧室与家庭。

真正的企业文化,应建立在尊重与契约之上。企业可通过完善福利、提供婚恋支持等方式增强员工归属感,而非以“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实。社会亦需警惕,当“忠孝仁义”被异化为管理工具时,传统文化反而成了压迫个体的枷锁。

此次事件中,法律的及时介入遏制了权力的野蛮生长,但根治乱象仍需长效机制。

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清醒:管理的核心是“人”,而非“工具”。唯有守住法律与伦理的底线,才能真正赢得人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尊重员工才是企业文化的“落脚点”。

荒唐的“催婚通知”终成闹剧,但它留下的警示,远比一纸整改令更为深远。

(凤凰网山东 新闻多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