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年 烟台味】⑳最爱姥姥的“炸果子”

【烟台年 烟台味】⑳最爱姥姥的“炸果子”

过年,总有一种味道,承载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于我而言,三十多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春节美食,依旧是姥姥亲手制作的“炸果子”。

“炸果子”,是胶东地区一道独具特色的传统春节小吃。它既可以当做主食,也可以当做零食,可别被名字误导,它和水果并无关联,本质上是一种面食。胶东地区有春节期间尽量不动刀的民俗,所以家庭主妇们会在大年三十前备好足够全家人食用半个月的主食,馒头、包子、饺子自然是主力。但天天馏馒头、热包子难免单调,心灵手巧的胶东主妇们就地取材,创造出了新颖独特的“炸果子”,为春节的主食餐桌增添了丰富色彩。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大量的“炸果子”,走亲访友时互相赠送。尝过无数家的“炸果子”,但姥姥的手艺,始终是我的最爱。

图片

精选食材是制作“炸果子”的基础。每年春节前夕,姥姥都会精心挑选出几十个胶东本地的黄壤地瓜。这种地瓜质地绵软,口感香甜,色泽纯正,堪称制作“炸果子”的绝佳原料。姥姥每次都要用柴火锅灶,将洗净的地瓜放入蒸锅,大火蒸三十分钟,再焖十五分钟。待地瓜彻底凉透,姥姥便仔细地拨去地瓜皮,用手将金黄的地瓜肉一点点捏碎,搅拌成泥浆状,接着兑上两倍的小麦粉,加入一小袋酵母粉,再添入适量温水,便开始用力和面。这可是个考验力量与技巧的活儿,需将地瓜与面粉完美融合,搓成一团。姥姥把面盆盖上盖子之后,总是喜欢把它放在北屋的热炕头。三小时后,混合面团充分发酵,体积膨胀了两倍,表面蓬松,内部满是气孔,食材准备就大功告成了。

制作“果坯”是姥姥大展身手的环节。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厨房,欣赏姥姥的面点功夫。姥姥先是在宽大平整的面板上洒上厚厚的一层生粉,然后把发好的面团倒出来,甩开膀子,用力揉搓面团,一边揉,一边加入生粉。姥姥说,一定要把面团里的气泡排干净,增加面团的韧性和粘度,才能炸出最好吃的果子。揉好面团,就进入制作果坯的阶段。姥姥习惯用手将面团揪成一个个长条,再用擀面杖轻轻压平,然后用切面刀准确地切割成菱形。姥姥刀工精湛,切出的果坯大小均匀,薄厚一致。虽说别家的果坯还有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形,但我始终觉得姥姥的菱形果坯最为好看。

做好的果坯需二次醒发约三十分钟,然后就进入了最后的关键环节——炸制。爱干净的姥姥每次炸制前都会系上围裙、套上套袖,还会在头上包上一块白毛巾,然后把我们小孩子轰出厨房,说炸东西油烟太大,不让我们凑热闹。我只能透过厨房的玻璃窗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记得姥姥每次都要倒上大半锅花生油,将灶台里填满大块木柴,大火将油锅烧至沸腾,姥姥便把果坯依次下锅。如何判断果子是否熟透,全凭她多年的经验。只见姥姥手握一双加长木筷,上下翻动,短短三五分钟,便夹起熟透的果子,飞快地投入盖帘上面。刚出锅的“炸果子”两面金黄,色泽诱人,趁热吃松软香甜,放凉后韧劲十足。每年过年,我都忍不住一口气吃上五六个,撑得肚子圆滚滚的。

“炸果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童年的温暖回忆,是姥姥对我深深的爱。这份爱,会随着这独特的味道,永远留在我的心间,岁岁年年,永不消散。

来源:烟台发布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