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驾鼓鼓声铿锵 龙灯灯火风吹不熄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站内

临清驾鼓鼓声铿锵 龙灯灯火风吹不熄

在运河重镇临清,锣鼓点一响,意味着新的一年就要来了。最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驾鼓代表性传承人洪林和临清社火协会会长侯少坤都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在元宵节期间参与文艺演出。

“临清驾鼓音色高亢威武,鼓点丰富多变,气势雄浑磅礴,古代用来鼓舞士气。”洪林说。24面鼓,8面点锣,2面筛锣,34人的锣鼓队伍敲出了临清驾鼓激昂的气势。

清末,洪林的曾祖父洪鹤龄成立了驾鼓会,后因历史原因驾鼓技艺传承遭到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洪林的父亲洪玉卿在临清市委和当地街道的支持下重新置办锣鼓,搜集整理驾鼓鼓谱。在洪玉卿的带领下,驾鼓的家族传承呈现壮大之势。今年23岁的洪昕冉是临清驾鼓的第五代传承人,“在山西读大学期间,我也曾给外地的同学展示过临清驾鼓,吸引了不少同学跟着我练习驾鼓。”洪昕冉说。

如今的临清驾鼓已经从家族传承发展为群众基础更为广泛的师徒传承方式,在临清市文旅局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临清驾鼓成为深受当地中小学生喜爱的一门民俗课程。

与临清驾鼓一样,临清龙灯也曾面临几近失传的境地。“到了2000年以后,舞龙灯很难再出现在年节的民俗表演中,掌握龙灯制作、表演的老人们也年纪越来越大,喜欢龙灯、想把龙灯传承下去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和情怀。”侯少坤说。 侯少坤在业余时间拜访龙灯老艺人学习龙灯制作和表演技艺,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同样爱好的年轻人。

临清龙灯独特之处在龙身内的‘灯’,其名俗称‘火捻子’。夜间舞龙时将“火捻子”点燃插在龙节中,龙舞动时光照在龙身光彩夺目,且风吹不熄。现如今,临清龙灯的传承也像这“火捻子”一样,经风不熄,薪火相传。

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传承中来。

(大众新闻)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