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一煤独大” 山东能源逐绿向新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摆脱“一煤独大” 山东能源逐绿向新

经济观察报 潘俊田/文 2025年1月20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山东省省长周乃翔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山东省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

山东是能源生产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山东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能源结构中“一煤独大”。“十四五”规划开启的2020年,山东煤炭消费量尚有3.9亿吨,单位GDP煤耗仍然较高。因此,“减煤”和“拓新”成为山东省“十四五”能源工作的关键词。

之后四年,山东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高峰期。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山东省累计光伏装机约73吉瓦(GW),位列全国第一,累计风电装机约27GW,位列全国第五,新型储能装机约15.5吉瓦时(GWh),位列全国第三。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力量的活跃是山东省“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截至2024年上半年,山东省由民间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高达46GW,占光伏装机总量的73%,占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的40%,由政府或大型国企主导的集中式光伏电站仅为18GW。

另一方面,山东还在不断推进电力市场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通过市场机制引导,2024年山东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6%。

2025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拟开工半岛北等海上风电项目,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2000万千瓦。

这意味着,今年山东计划投建的装机量相当于过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五分之一。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山东的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逐渐从“煤炭大省”向“新能源大省”转变。

用绿电换煤炭

山东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煤炭难以大规模快速地被削减。

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曾是山东的主要支柱产业。根据山东省政府数据,2020年山东石化行业占工业营收的20.2%,钢铁占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8%,而这些行业传统上都是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

如果单纯地压减煤炭,山东省的经济会遭受打击;如果不压减煤炭,碳排放又会超标严重。

2022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这给山东的“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指明了方向,“绿电”置换“煤炭”。

例如,去年临沂市通过用“以绿电换煤炭”的方式,解决了山钢永锋临港钢铁基地二期项目98.5万吨标准煤的能耗指标缺口。

此外,山东省能源局还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重点区域新上煤电项目和新上原料用煤项目的部分煤炭,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绿色发展的双丰收。

另一方面,山东也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023年,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推动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园区;积极发展绿色产能和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2025年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0%等具体行动目标。

针对原有重化行业的煤电机组,山东省去年实施了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并关停退出低效小煤电机组;在产业结构方面,山东省培育了一批新型工业企业,其中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电子和汽车等行业;在生产全过程方面,山东省从“源头”“过程”“末端”三方面着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政策推动,国企民资各尽其力

2024年11月,在东营垦利黄河入海口旁的1223公顷海面上,建起了一座1GW的光伏电站。

这是全国首个GW级海上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达17.8亿千万时,能满足267万城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同时有效节约标准煤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

海洋一直被视为光伏发电的“宝库”。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介绍:“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可安装海上光伏的海域面积约为71万平方公里。海洋水面开阔,能有效避免遮挡,充分利用光照。”

与荒漠戈壁等基本无人类活动的区域不同,海洋的使用涉及海洋生态红线、养殖、旅游、航道等多个领域,需要众多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及审批。甚至在很多省份,海上光伏开发因缺乏相关政策而受到限制。

2021年12月,山东省海洋局率先印发《关于推进光伏发电海域立体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全国最早针对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用海作出相关规定;2022年山东省政府又印发了《山东省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对海上光伏电站建设的各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要求建设“环渤海、沿黄海”双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

有了政策的明确支持,企业更加“敢干”了。

根据山东省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度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项目投资企业中标情况》,近二十家企业参与投资,既有大型国企,也有民营企业。

在山东的新能源发展中,民间力量扮演了重要角色。每年的中国(济南)国际太阳能利用大会暨展览会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光伏盛会,而主角依然是民间资本。

一名国内头部分布式光伏开发企业负责人市场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山东省分布式光伏在全国发展得最好,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山东日照资源丰富,发电量高;二是当地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经销商,转型意愿强烈且渠道优势明显;三是当地政府较早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大。

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电网适配性改造、引进新式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重大工程的组织协调。

不同于西北地区的大型风光基地,也不同于南方地区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政府“抓大”,市场“抓小”。

向市场要动力

2023年,山东省分布式装机量下滑到了全国第三名,被江苏超过。大量企业纷纷转移至南方开辟新市场。

为了保障新能源接得上、送得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孙岗表示,2024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超前开展“十五五”电网规划研究,加大配电网投资建设力度,并建立了风电光伏配套电网工程的绿色通道。

此外,山东还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以满足新能源需求。截至2024年底,山东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到717.7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了3.6倍,等效运行小时数较周边水平高出30%以上。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2024年山东新能源利用率达到了97.6%。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顺利实现肥城300兆瓦(MW)压缩空气储能和东营津辉500MW电化学储能项目并网,2025年,山东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机制,推动枣庄山亭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抓好中能建泰安压缩空气、滨州北海电化学等储能项目,支持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

2024年6月,山东电力现货市场正式投入运行。针对电力市场试运行和正式运行期间,民间投资新能源电站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岳建如表示,山东省实行“新老划断”管理,对2024年之前按照政策建设的风电、光伏电站,按存量项目管理,不提高入市比例,新增风电按30%、新增光伏按15%进入市场化交易。同时,山东将进一步推动绿电绿证市场建设,让新能源电力更加值钱。

据山东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介绍,在新政策下,未来山东省光伏电站有望逐步转为“光伏+储能”系统,部分不被允许进入交易的电力可通过储能系统进行调节。

根据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公告,2025年山东省分时电价划分将进一步精细化,以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能力并调动市场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