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大恒煤业的腰杆子为什么这么硬……

山东能源大恒煤业的腰杆子为什么这么硬……

“现在和以前不同了,之前采煤靠的是力气,现在全靠技术。”在山东能源西北矿业大恒煤业工作14年的采煤机司机吕传健师傅,见证了煤矿从以前炮采,到机采,再到目前的智采,感受颇为深刻。“工作面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劳动强度也没以前大了,点点按钮就能完成采煤工作,比以前好太多了。”

《亮剑》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手里的家伙好,咱腰杆子就硬,就能打胜仗。同理,笔者到大恒煤业采访煤矿设备升级改造带来的变化时,大家也吐露了同样的心声。

大恒煤业立足企业长远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实现硬件装备水平质的提升,着力破解制约矿井发展瓶颈问题,厚植企业发展新动能。

山东能源大恒煤业的腰杆子为什么这么硬……

入围“全煤智能创新大赛”决赛

在大恒煤业焕然一新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控制大屏上显示着“采煤支架跟机率99.8%,煤机自动化率95.5%”数据,经过调度员刘成龙干预后,系统开始自动识别,计算出当前跟机率。39101工作面是该公司第二个建成投产的智能化工作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回采412米。

如今,坐在调度指挥中心里就能对井下采煤、运输、排水、供电等生产环节远程操作,通过网络对井下生产进行指导。这种生产模式,已成为公司的常态。

对于煤矿而言,高产高效就是多出煤、出好煤。在采煤工作面建设方面,该公司持续推进39101智能化工作面的常态化运行,开发煤矿多元数据监测预警系统,并在采煤工作面安设“电子围栏”,实现对综采工作面设备运行状况的在线监测,对设备长时重载运行等异常状态报警,完善调试AI煤量监测与人员防止进入系统。在圆满完成山东能源集团和西北矿业智能化季度验收的同时,他们成功入围“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决赛。

这是大恒煤业创新变革,下大力气推进装备升级取得的显著成效。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沈远伟介绍,他们采煤工作面配备支架电液控系统、智能采煤机、LASC惯导系统、AI异物识别等智能化设备,创新实施了具有“大恒特色”的多轮顺序均衡梯次可变控制时序放煤、端头设备顺序自移、三角煤记忆截割等自动化工艺,工作面智能化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

“今年我们要在39101智能化工作面保持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上,对接续工作面也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实现采煤机与液压支架防碰撞,转载机、自移机尾与超前架组联合自动迁移等功能。”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子学说。

2台采煤机、11套智能化控制系统、2套单轨吊,以及双臂液压锚杆钻车、掘锚一体机……如今,互相协作的智能化设备,推动公司形成回采智能化、掘进自动化以及开拓连续运转机械化的作业模式。

山东能源大恒煤业的腰杆子为什么这么硬……

巷道掘进提速翻一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装备升级、工艺革新是提升掘进效率的关键。在大恒煤业掘进工作面,综掘工区职工陈乃超正在利用掘锚一体机开展锚杆支护作业。“以前锚杆作业主要靠人工进行,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也不高,如今使用掘锚一体机,一人就可以操作一部液压钻机,可同时进行6根锚杆支护作业,支护效率提高了1倍。”该公司综掘工区技术员王晓强说。

向装备要效率,大恒煤业引进掘锚一体机新型设备,具有一次成巷、安全高效、快掘快支3大优势,实现远程遥控截割、皮带机尾快速自移、皮带机自动化集控,掘进效率提高50%。同时,他们引进 DWZY1000/55Y 型履带式自移机尾,掘进巷道施工拐弯时,履带式自移机尾可实现拐弯行走,与掘锚一体机协同作业,机尾前移速度提高 50%,实现了一键自移和不停机连续放带,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最高单日进尺达到22.4米,为山东能源其他兄弟单位提供宝贵的先进经验。

该公司将装备升级作为掘进提效的制胜法宝,打造了“锚一体机+自移式机尾,无轨胶轮车+单轨吊,胶带输送机集控+长压短抽掘”的“三位一体”高效掘进作业线,减少劳动工序及人员,提高掘进工效,创出月进498米的优异成绩。结合当前煤炭地质条件,开展支护参数效果评价,取消工字钢棚复合支护,将锚杆排距由1米调整至1.2米,解决架棚工作量大、支护成本高,制约巷道施工进度等系列问题,降低了投入,增加了有效掘进时间。

掘进提效,既要依托装备技术,提升生产力,也要练好内功,夯实管理基础。为最大化提升掘锚一体机效率,该公司积极开展对标学习,安排业务骨干到兄弟单位学习掘锚一体机操作流程和施工工艺,实施专班盯靠、压茬推进,严格奖惩考核,确保矿井单进水平不断提升。

山东能源大恒煤业的腰杆子为什么这么硬……

“智能+”打造辅助运输新模式

“车辆水位、油位充足,胎压、灯光,制动系统性能完好……”安全确认完毕后,生产服务工区司机郭海全驾驶着无轨胶轮车平稳地驶入巷道。

该公司根据矿井人员结构和现状,引进爱科公司专业化运输队伍,投用各类运输车辆32辆,并配备北斗智能辅运系统,形成了环绕一二四采区高效“运输圈”。打破井下砂石料运输线路长、分料运输效率低、人工拌料不均匀的限制,在井下东西翼联络巷建成混凝土集中搅拌站,探索在输料孔下方配套安装存料斗和混凝土搅拌机,形成了随用随下、随下随拌、随拌随装、随装随走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实现砂石料下运、搅拌、装车“一体化”,硬化速度提高2倍,解决了矿井改为胶轮车运输后,砂石料通过副斜井运输“卡脖子”问题。

针对掘锚工作面进尺快、材料运输效率不匹配的难题,研究应用“集装化联运换装”模式,设计了组合式材料运输套箱,单轨吊紧跟掘进迎头,与胶轮车无缝衔接,建成了“一站式运输”示范化工作面,降低了劳动强度,运输效率提高了40%。

“我们现引进1辆8吨料车1、辆清扫车、1辆19座人车、2辆双向人车,经过统计发现,整体物料设备运输时间较之前缩短了约80%,人员运输时间缩短了60%,极大地提高了矿井作业的整体节奏和效率。”该公司运输队队长张建说。

与此同时,深入进行主运系统升级改造,先后对主井、上仓、东翼、下组煤东翼等主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淘汰减速器,升级为直驱电机和永磁滚筒进行驱动,使运输效率提升了一倍,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同时进一步节支降耗。

“装备升级改造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使矿井生产如虎添翼。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应用新型设备,升级改造系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采掘机运通一体化体系,为高效采掘创造有利条件。”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建忠说。(弋永杰 刘玉兰 唐铭森 张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