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是山东发展史上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山东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发出现代化强省建设最强音。
为生动展现山东改革创新、勇立潮头的新气象、新成绩、新作为,凤凰网山东频道原创内容重磅栏目“凤观齐鲁”特推出“‘走在前、挑大梁’的山东实践”年度策划报道,深度聚焦山东、16市、鲁企的创新探索和奋力前行。
数据上的进步,显而易见;质量上的演变,正润物有声。
从“大国重器”的前沿创新到各行各业的全面赋能再到事关民众福祉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数字”已成为山东这片土地上深层的发展逻辑、驱动力。
近年来,山东将数字强省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把推动数字经济变革纳入全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的改革事项,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的工作思路,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助力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尤其是2024年,山东加快释放数实融合效应,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有望突破49%,成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自信来源;7000余个智慧应用场景,山东借助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幸福生活圈;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深入开展“数据要素×”行动……
一天一进步、一年一变化,数字深度参与山东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点滴汇聚,涓流成河,终会形成数字浪潮席卷齐鲁,助力山东勇立潮头。
“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高温、干旱、强降水……2024年,极端天气变化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进一步审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正以其强大的塑造力,深度重组全球要素资源,助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一种破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难题的答案。
作为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近年来,山东扛牢政治责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于是看到:在烟台,当地打造的镇街综合数据平台通过场景牵引强化基层用数能力,大大减轻“指尖上”的负担,基层表格缩减率达34%、填报缩减率超过52%;
(图源:烟台市大数据局官网)
在淄博,当地聚焦机械、化工、建材、纺织服装、轻工等主要行业需求,培育打造行业级、企业级平台40余个,已建成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首个电机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首个窑炉数字大脑、首个5G智慧炼厂。
在济宁,内河航运受益于数智化助力,各港口一艘艘绿色新能源船舶沿大运河而下,满载的集装箱货船络绎不绝,智慧化港口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
一个个具体而又生动的案例,映照出众多山东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探索数字建设的创新实践,而这些各具特色的路径,不断推动着山东奔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大道。
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借助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山东正塑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持续上涨的数字经济规模正印证这一点。
预计2024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突破49%,核心产业占比达到9.5%、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
最迟到2025年,山东数字经济规模将占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这是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也是山东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的硬支撑。
相比规模数量上的变动,新征程上的山东,以数据要素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渐入佳境。
2024年以来,山东扎实开展“数据要素×”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协同,促进数据要素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中发挥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进一步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目前,全省联动打造了100余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其中“跨层级数据贯通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案例入选国家首批20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推动健康医疗数据价值实现”案例获评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
济南等地,也加快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和资产化改革,已有超70款数据产品实现交易并落地应用场景。
近日,山东数据领域首个国家级试验区获批,这无疑是山东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助力。
“数实融合最强省”
在中国重汽莱芜工厂,智能制造已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各项环节。
这里,无论是柴油、天然气还是氢能重卡,都能在同一条智能柔性化生产线上实现制造;焊装车间内,智能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精准地完成每一道焊接工序;在总装车间,一共有300多道工序,靠着人机默契熟练配合,每道工序都能在5分钟内完成……
(图源:中国重汽济南卡车制造公司)
新型工业化建设中,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牵手”迸发了蓬勃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数字经济等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部署要求,山东要以勇当改革排头兵的姿态全力抓好任务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实融合成为山东具体行动的关键落子。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山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厚底子”。
结合自身实际,山东坚持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定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奋力建设数实融合最强省”,如今效果开始显现,前文的重汽正是一例。
数据有直接说服力——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智能工厂241家。
并且,2024年以来,以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为重点,山东培育认定首批“首件套”产品73个、数字产业先锋企业30个、数字产业集群15个,形成涵盖产品、企业、集群完备的支撑体系。
一秒钟清关,三分钟出库,一天内抵达韩国口岸,五天内送到韩国消费者……这是威海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数智化改造带来的“极速”。
特别是,在数实融合发展中,山东深化探索“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资源共享、能力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政府、行业及企业间的数据聚、通、用,已培育AI赋能、数据驱动的重点行业“产业大脑”64个、“晨星工厂”4220家
这让山东诸多行业找到更优发展路径,日照绿茶就是受益者之一。
日照市以精制茶加工“产业大脑”为抓手,开展茶行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8个茶园示范片区、4万亩茶园上线“产业大脑”,从“茶园”到“茶杯”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海曲雨青”品牌力大幅提升,日照绿茶品牌价值突破60亿元。
最强是目标,塑强已然见成效。
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数实融合的崭新阶段,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已突破40万家,数实融合的乘数效应正向生产、交通、医疗、生活各个领域渗透,撬动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速跃升,助力山东为全国大局多做贡献、勇挑大梁。
“全域数字化转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推动数字强省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过程中,山东核心工作始终落脚于人民、社会的发展所需。
在其中,智慧城市被屡屡提及——作为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空间载体,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还能够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带来切实的幸福感。
2024年5月,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次,山东“走在前”——
从2019年开始,山东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三批试点建设,经历了智慧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目前,87.5%以上的山东设区市、38.5%以上的县(市、区)达到新型智慧城市四星级以上标准,累计建成超2500个基础型及成长型智慧社区。
山东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成色如何,或许也可以从与智慧城市建设配套的应用场景看出一二。
基层数据“一表通”、基层病例“掌上查”、义务教育入学“掌上办”、社保待遇发放“社银直联”……山东已打造了7000余个智慧应用场景。
同时,山东充分发挥数据、系统和平台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齐鲁智脑”及各市“城市大脑”建设,目前,“齐鲁智脑”共汇聚1124万条数据推动13个行业“一张图”上线运行,态势感知和辅助决策能力进一步提升。
(日照市智慧城市科普体验中心一角)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让更智慧、更美好成为众多山东人的行动自觉。
在潍坊临朐,当地兴隆社区借助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的多元共治、物业报修、公共服务等模块,实现社区各类管理事件的多元采集、智能分拨、自动流转、综合处置和及时反馈,做到了“一个平台管社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意味着“一个也不能少”,投映在数字强省建设上,山东不仅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走在前,还敢为天下先,在全国率先推出“无证明之省”。
结合“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以来,山东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深化“减证便民”,31个执法领域52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免交证明、承诺即办”。
出行,实时公交“爱山东”一键亮码;想用公积金交房租,手机即可轻松办理;去医院看病,可全程网上预约、挂号、病例查询……越来越多的场景让民生事实现快速办、省心办,越来越贴心的“无证明”让幸福不断升级。
“山东将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聚力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全方位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强省、智慧山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提供强劲动能和有力支撑”,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健表示。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