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寒气袭人。前段时间,一场降雪不期而遇。
“山里的雪景真是好看,但是给群众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章丘,以经十东路为轴,南部是山区,蜿蜒曲折的302县道如一条纽带,连接起山里人进城的梦想。
“山里雪,化得慢,不及时清扫,道路容易结冰。”56岁的张新花来自附近村庄,她说,平时每天早上8:30来公路上巡逻,发现路上有脏物、杂物就扫一扫,捡一捡,保障路面清洁。
道路建设与养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形象,体现着基层治理能力。在章丘各条干线公路上,这样的场景一直在反复上演。近年来,章丘实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建立起“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公路保护队伍,实现条条公路有人管、有人护。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毛细血管”,也是老百姓感受公共服务温度的“神经末梢”,重要性不言而喻。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工作实际,打造“治理有章”特色品牌,努力把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好、合理诉求解决好、智慧力量凝聚好。
冬天的严寒,抵挡不住老干部们的热情,只为了化解一桩延续了十几年的邻里纠纷。
前几天,明水街道第一派出所接到报警,称闫女士和孟女士同在某小区同一楼道居住,2006年因太阳能漏水问题发生矛盾,一直积怨较深。报警当天因绿化带养花问题点燃导火索,矛盾瞬间激化,发生轻微肢体冲突,闫女士选择报警,事情“难以调和”。民警把双方带到“三所联调纠纷调处室”进行调解,交由“百脉银龄”老干部调解团处理。
“你们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把怨气积在心里,危害你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吧?危害你们的家庭状况吧?危害你们的晚辈成长吧?”“人老了,活得不就是心情舒畅,儿孙满堂吗?”……由魏元东、王善生、杲美丽、孙其章、靖绪安等退休老干部们组成的调解团,你一言我一语,苦口婆心、句句在理,最终孟女士道歉、双方和解。
“要想成功调解,除了靠个人威望和耐心外,还要靠经验。”“调解也是一门艺术,很多矛盾并不大,只是双方都不肯低头,就是赌一口气。”“调解要注重观察心理变化,有时候不能就事论事,需要因势利导,充满人情味。”成员们一语道破调解的“秘诀”。
据悉,章丘“百脉银龄”老干部调解团由党性强、经验多、威望高的10多名老党员、老民警、老村干部组成。成立两个月以来,调解各类纠纷10多起,占报警问题的一半左右,既实现了老有作为,又助力了基层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最忌力量分散、各自为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怎么办?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怎么干?唯有改革!
章丘下足“绣花功夫”,深化“网格+行业”治理模式,推出“网格+慈善”“网格+立审执”“网格+食药”“网格+供热”等治理模式,使网格服务与行业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强大治理合力。启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精治网格建设”试点建设,推动区直部门、镇街站所、基层干部、优秀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社会组织、共建单位下沉网格,建立起1.1万多人的网格服务队伍,做到了“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网格”,小小网格让基层治理幸福“满格”。
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冷暖。如今,物联感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了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章丘建立智慧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强化对城市运行态势的实时感知、精准控制和智能管理,做到“一屏览全城、一网看全域”。目前,整合医疗、教育、景区、小区监控等资源总数达2万余路,走在了济南市前列,为基层治理夯实了保障……从整合、融合迈入耦合,一个个智慧化应用竞相涌现,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巨大效能,守护着一方平安。
“利用打造的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低保申请、残疾人补贴、高龄老人补贴等近30项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均实现表单免填写、证明免提交、盖章免跑腿。除此之外,还能开发一些轻应用。”在垛庄镇垛庄党建工作区,工作人员刘晓刚在平台上熟练地设置一个必备条件和几个附加条件,辖区内的防范一氧化碳中毒重点人员信息便出现在屏幕上。依托轻应用模块,垛庄镇已打造党员信息查询、防火重点人员、村干部健康信息等10多个应用小场景,真正把基层治理的效果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治理有章,既有章法,又有办法,都贯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细微处。章丘推行“共治积分”“点单式”服务,依托“商量工作室”“周末议事厅”“板凳会议”“商户夜话”等载体,高效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构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群众满意”工作格局,“红炉铸魂”党建平台、“一码连万家”服务平台、“口袋园区”发展平台、“轮值调解”治理平台百花齐放,
章丘北部黄河街道,曾经在滩区居住着1.2万名群众。近年来,实施滩区迁建工程,群众搬进了新建的万人社区——幸福河社区。生活环境好了,可加强社区治理,成为一道考题。
街道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社区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整合综治、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等资源,在社区打造“红色网格+无讼中心”,实现了基层网格体系与政法资源无缝对接,确保了化解矛盾、定纷止争在法治轨道内运行。
坚持法治思维,推动观念更新,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入脑入心。
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一场场接地气的“普法方桌会”在章丘集中铺开。
在乡村社区、公园夜市,警察、法官、律师、志愿者与群众围坐在方桌前,面对面、平等地拉法律家常,用家常话解读政策法规,用土乡音讲活法治故事,深入宣传宪法、民法典及农民工权益保障、反诈骗等法律法规,通过以案释法,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为形象直观的法律案例,让法律从纸上走入日常生活中。
不只是12月4日,章丘把法治宣讲融入日常,融入生活,广大群众成为社会治理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
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章丘还持续弘扬正气新风,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相公庄街道桑园村,129名党员,2900口人。近年来,村“两委”依托依法治村“商量”工作站,把人居环境整治、出彩人家创建、积分制管理、志愿服务活动等纳入村规民约,打造五治联动中心,形成了“桑园样板”,在全区全域推广。每年聘请山东大学教授传授孝德文化,开展文明家庭标兵户、孝子孝女模范户和十佳优秀党员评选活动,引导村民户户争先,家家出彩。如今,商量工作站、书记工作室、两官一律四管家、道德讲堂,护航群众敦亲睦邻、文明友好。
口口相传的家训,代代传承的家风,移风易俗与法律知识巧妙融合,章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国法与良俗共通点,充分利用本地群众良善习惯、传统美德、民族风俗等,增进了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文化认同,促进了德法共治。
群众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基层治理是一本写不完的书。面对越来越多元的民生诉求,章丘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走到田间地头找答案,擦亮“治理有章”品牌,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通讯员:孟凡庚 李晓娇 隗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