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忠:坚守传统技艺 变革创新谋生存

王永忠:坚守传统技艺 变革创新谋生存

“马大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只觉得天也转来地也转,为什么那太阳落在东山下,月出正西明了天,明了天……”近日,在聊城开发区蒋官屯办事处李官屯新村的王家米酒坊,一场融合京剧、豫剧、吕剧、黄梅戏等戏曲片段的联唱热闹上演,虽说都是因为喜爱戏曲而聚在一起的业余人士,但是唱功依然技惊四座,让人不时鼓掌叫好。据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家米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聊城好人”王永忠介绍,这只是他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酒文化,所做的一次传播活动之一。据了解,作为一位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永忠在传承传播传统酿造技艺方面,利用自身有限的条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日,《凤凰网山东·凤观聊城·名人会客厅》特别邀请他做客栏目,听他讲述传承非遗的历程以及“一生只做一件事,酿造好酒”的故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

据王永忠介绍,作为王家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第17代传承人,他是王家唯一还在酿酒的人。“祖祖辈辈酿酒,从我记事开始就接触这门手艺。”王永忠表示,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说,王家米酒在周边的名气很大。王家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技艺起源于元、明之际。元朝会通河开通,使聊城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和酿造中心。当时,南来北往的漕船和商人,络绎不绝,为王家米酒的生产奠定了基础,并迅速让王家米酒香飘运河南北。近代王家酒坊因种种原因转让过一段时间,后又由王家后人王永忠承接了该酒酿造工艺,继续运用传统做法,生产米酒、黄酒、高粱酒等。

“一是觉得这手艺在我这儿失传了怪可惜;二是自己也喜欢酒,自己酿的喝起来既放心,也很有成就感!”王永忠说。1994年,31岁的他开始专职用传统技艺酿酒,后来由于传统技艺酿酒成本高、利润低,局限性较大,家里有3个孩子,还得上学、结婚,不做其他生意的话,可能都供不起孩子,于是决定先养家,后情怀。2013年,孩子大了,都能自己挣钱养家了,王永忠又开始拾起酿酒的手艺。虽说古法酿酒,但为了提升工艺水平和效率,王永忠也用了些现代设备。酿酒这些年,只要酒质没达到传统工艺的标准,王永忠宁可倒掉也绝不拿出来售卖。家里三个孩子从懂事起,就跟在王永忠的背后看着他做酒,主要的工艺他们都懂,也知道怎么操作,但长大了以后,因为社会现实所迫,都转行干了赚钱快且多的行业。于是王永忠就在社会上免费收了7个徒弟,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不过由于传统酿造这活,真干起来,身上是又脏又累,大部分徒弟都没坚持下来。

变革创新求生存

酿酒这些年,王永忠从没出去卖过酒,也没做过广告,只是靠着熟人口碑,在“朋友圈”中品尝。近几年,他改造宅子做了个酒文化餐馆,跟酒坊紧挨着,来吃饭时,也可以体验下酿酒工艺,他想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王家米酒传统酿造技艺是什么样子的。

我国自古就特别注重传统,人们年复一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造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印象。“慎终追远”是对前人的尊重,也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和积淀,在历史中已被证明为有效;对传统尊重,不仅是后来人的智慧之源,也是现成答案。远在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淮南子·氾论训》提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也就是说,因循守旧,不懂变革创新,甚至排斥变革创新,就会有被历史淘汰的命运。王永忠表示,虽然这些典故他并不了解,但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印刷技术的发展,让社会传承文化不再仅靠笔墨纸砚;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传承文化不再仅靠书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交流可以远隔山海;移动短视频的兴起,让讯息以及品牌营销无界走入千家万户。在如今人工智能科技即将迎来爆发的时代,传统技艺更需“师古不泥古”,进行创新求生存的决心和勇气。王永忠表示,以前他通过免费授徒、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中外名人、参加文旅部门组织的会展等方式传播非遗技艺,如今也尝试通过短视频宣传等方式,传播自己的非遗技艺。

据了解,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文学艺术、社交营商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与浪漫情怀。王家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在当代传承及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一直大力弘扬对传统酿造技艺的“活”传承,随时向全社会征集学员,将传统酿造技艺免费传授。另外,他还邀请很多与酒有关的传统技艺人士,来到王家米酒坊品酒交流,他希望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携手,互相交流传承经验和做法,让非遗文化的精髓得以保护和发扬光大。

稿件来源:凤凰网山东(聊城)张军 摄影 张鑫 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