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注定要铭刻在烟台交通事业发展里程碑上——
这个夏天,烟台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人来人往,航班起落间,诗与远方已经抵达;
秋日里,潍烟高铁正式通车运营,一条崭新的铁轨如长龙蜿蜒,在烟台的山海之间奔腾;
永远繁忙的港口,时不时传来巨轮远航的声声汽笛,城市、产业与港口相生相长……
铆足劲,向前行。这一年,GDP迈上万亿台阶的烟台正朝着新的目标——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努力奔跑。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怀揣着“交汇四方”的新憧憬、“通达未来”的新希望,烟台向着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梦想,阔步迈进。
我们望向山川——高铁成环,山海相依。
烟台人期待了百年的梦想,在2024年照进了现实。
2024年10月21日9时28分,潍坊至烟台高速铁路首发列车G9227次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出站台。自此,烟台迈入“县县通高铁”的全域高铁时代,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等地彻底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胶东半岛高铁成环,加快融入半岛1小时、省内2小时、北京3小时高质量交通圈。
至11月20日开通满月,潍烟高铁全线累计发送旅客47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人乘着高铁的东风,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望向天空——航班起落,梦想抵达。
2024年6月28日零时,烟台国际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这座整体造型取意为“仙海盛景、云上仙山”的建筑,自此敞开怀抱,迎接一波波客流、货流走进烟台、走向世界。
T2航站楼启用后,烟台机场新增33个近机位、6个值机岛、72个值机柜台、32条安检通道,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极大提升了烟台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和旅客出行体验,东北亚航空枢纽进一步巩固。
今年是烟台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也是烟台机场通航40周年。40年来,从莱山到蓬莱,从军民两用到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山东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从T1到T2,机场的变化折射出城市之变。
我们望向大海——巨轮远航,“城”长加速。
2024年12月,山东港口烟台港,“韦立世界”货轮卸下18.3万吨几内亚铝土矿,利用返程空舱搭载3.4万吨工程车辆及建材重返非洲。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年发运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创2015年航线开通以来历史新高。
港口,从来不只是港口。2024年,烟台港口建设不断提速、港口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港产城融合打造区域经济引擎。
高铁动脉,空中航线,海上通道,拉近了烟台与世界的距离,也拉近了梦想和现实的距离。
GDP迈上万亿台阶之后,烟台将新目标确定为环渤海地区中心。一个地区中心城市,必然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着眼于交通先行官的作用,从2022年开始,烟台便提出“要树立交通优先理念,加快构建内畅外联‘大交通’体系,下气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从那一刻起,枢纽梦在烟台人心中扎下了根。
2024年,烟台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取得突破,为枢纽梦带来澎湃的动力引擎。这一年,交通的关键词,除了突破,还有希望。
第一条市域化铁路全面开建。龙烟铁路市域化改造全面开工。项目西起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季家,东至烟台市主城区芝罘区,利用烟台市内既有龙烟铁路、蓝烟铁路富余能力,新建烟台蓬莱国际机场支线。全线设车站10座,其中新建车站6座、改建车站4座。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工期3年,建成后市区至机场的行程将有效缩短,服务沿线通勤客流、机场客流、轮渡客流和旅游客流,加快形成内部公共交通大循环。
第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加速驶来。G18荣乌高速改扩建于今年4月8日项目半幅封闭施工。项目从烟台枢纽互通立交东,接威海至烟海高速段改扩建工程终点,止于蓬莱枢纽互通,自东向西经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福山区、黄渤海新区、蓬莱区。项目采用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烟威地区首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
G228丹东线烟台绕城段改建工程串起山海大道。其中,市区绕城段改建工程是历年来我省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里程最长、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项目。项目将途经蓬莱区、黄渤海新区、福山区、莱山区、牟平区,从空间上向城市南部拓展,采用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标准。项目串联市区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主副城区融合、七区协同发展,提升市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路网纵横交织,出行舒适便利,生活有烟火气也有诗意……回望这一年,美好生活的最生动注脚,来自我们朝着枢纽梦迈出的每一步。
黄渤海边,云起云落。每一个朝夕之间,烟台都在努力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场景1:
潍烟高铁
烟台迈入全域高铁时代
潍烟高铁首发列车驶入莱州站 唐克/摄
冬日暖阳下,一组高速动车组列车风驰电掣般驶来,宛如一条白色“巨龙”,在山海间画出一抹壮丽的风景线。
这是烟台人民期待了百年的潍烟高铁。
2024年10月21日9时28分,潍烟高铁首发列车G9227次列车从莱州站驶出,向着烟台方向出发。
这一天,是烟台交通史上的里程碑。烟台迈入“县县通高铁”的全域高铁时代,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等地彻底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胶东半岛高铁成环,加快融入半岛1小时、省内2小时、北京3小时高质量交通圈。
这一天,是属于烟台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万亿之城依托这条新连通的“钢铁大动脉”再起新程,一幅山东半岛城市群互联互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崭新画卷正铺展开来。
列车飞驰,跨越桥梁隧道,沿线城市在铁路上握手。潍烟高铁与青荣城际铁路和潍莱高铁、莱荣高铁形成了半岛地区“双环线”,使青岛、威海、潍坊以及济南等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020年12月,潍烟高铁正式开建。打下第一个桩基、架起第一片箱梁、铺设第一段钢轨,在一个个激动人心的节点中,潍烟铁路在港城大地铺开,一个个建设节点加紧推进,标注着梦想的坚实足印。2024年潍烟高铁的建设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7月13日,潍烟高铁联调联试正式启动;9月19日,潍烟高铁进入运行试验阶段。
旅客乘坐潍烟高铁首发列车出行 唐克/摄
与此同时,高铁沿线,一座座现代化站房正拔地而起。旅客安检、购票、候车、检票都能在大厅内完成,在服务台可办理购票退改签、重点旅客服务、失物领取等业务,实现“售服合一”,服务台与检票口相邻,功能区域更集中,通过升级检票设备,实现“验检合一”。车站候车室设有母婴室与第三卫生间,并且针对行动不便的重点旅客,还专门完善了无障碍设备设施,从进站无障碍通道到乘车无障碍电梯,确保重点旅客出行一路畅通。
潍烟高铁沿线新建站房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风景。站房设计深挖地方特色与历史文脉,形成既统一现代又各具特色的站房格局,突出人文高铁的设计理念。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高铁站房建设,以铁路为文化线,以站房为文化点,串联起沿线文化名城,通过打造“一站一景、一站一故事、一站一名片”,形成文化与高铁相结合的“人文驿站”。
潍烟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对外交流的主要客运通道。2025年1月5日0时起,全国铁路将正式启用2025年第一季度列车运行图。潍烟高铁被国家铁路集团列为2025年1月10日列车运行图调整的重点项目,沿线站点停靠列车成倍增加。从烟台出发,可以抵达更多城市。
高铁飞驰,势如追风。宛如奔跑中的烟台,充满着热情与希望。
场景2:
烟台机场T2航站楼
敞开大门,飞向世界
烟台机场T2航站楼
机场,是城市的“第一印象”。
今年6月28日,烟台机场二期工程正式转场启用,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的发展需求。T2航站楼敞开怀抱,迎接一波波客流、货流走进烟台、走向世界。据统计,截至12月19日,半年时间共计发送旅客444.4万人次,同比增长10.3%,高峰日旅客吞吐量38887人次,同比增长13.7%。
数字攀升的背后,是烟台航空产业迭代升级生动注脚。作为国家一级航空口岸及山东省三大干线机场之一,烟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成投用,是继2015年转场通航、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后,烟台民航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此,烟台机场加速布局,为烟台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跃居环渤海中心城市行列、打造中日韩消费品集散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支撑,打开烟台面向未来的全新想象空间。
一年来,烟台机场以争取“干支通、全网联”试点机场为契机,科学谋划中转“全网联”布局,截至目前已与武汉、郑州等7个城市开通跨航司双向互转,全年保障中转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人数与占比均创历史新高。新航站楼投运后,烟台机场在稳定运营韩国首尔、新加坡客运航线的基础上,又陆续新开恢复了至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吉隆坡、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泰国曼谷、日本福冈等国际及地区航线。
一条条空中黄金通道,“连接”起城市两端,架起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投运以来,截至12月19日,烟台机场保障国际地区客运航班起降1764架次,同比增长13.2%,完成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18.5万人次,同比增长43.8%。
随着航空货运供给加大,烟台机场抢抓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持续加大航空物流能力建设,以日韩、东盟为两翼,联通欧洲的航空物流发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航空物流的渠道建设和聚集能力已初步彰显。
打造日韩航空货运桥头堡。将韩国仁川航空全货机由每周9班加密至12班,济州航空全货机由每周6班加密至11班,韩线周出港航班量达到30班,航班密度和货运量居省内第一。恢复进境食用水生动物业务。充分发挥海关指定监管场地优势,通过稳定运营首尔航线,为韩国螺贝类产品进口搭建稳定畅通的运输渠道,并实现快速中转至国内其他地区。
烟台机场
聚焦“大物流”布局,烟台机场大胆探索供应链业态新模式与上下游合作,首次引进京东物流在烟台机场开展常态化航空快递业务,并新增设成都、重庆两座省外异地货站,加快国内客机腹仓货运业务发展;投用公用型保税仓库,满足烟台当地企业保税仓储需求;启动“大连-烟台-仁川”空海货物联运业务,更好地服务烟台企业和产业发展。
40年来,从莱山到蓬莱,从T1到T2,变化的不仅是地理上的空间位移,也不仅是客流吞吐量的简单叠加,还是续写着一段机场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
场景3:
山东港口烟台港
中非合作“海上”金桥
中非班轮铝土矿进口
一座港如何塑造一座城?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港口的枢纽能力在变,城市的能级也在变。
2024年,港口带给烟台最大的“变”,是这条由烟台港打造的爆火航线——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
就在这个月,当“韦立世界”货轮卸下18.3万吨几内亚铝土矿后,利用返程空舱搭载3.4万吨工程车辆及建材重返非洲,标志着该航线年发运量首次突破300万吨大关,创2015年航线开通以来历史新高。
其实这一年,这条“大通道”的纪录一直在刷新。以“中非班轮”发运量为例,今年1月,“中非班轮”连装10艘,创单月发运量新高,紧接着一季度,该航线再创开通以来单季发运量新高,合计发运量达到了73.2万吨,创下航线开通以来单季发运量新高;随后9月,航线发运量提前4个月突破200万吨……
从73.2万到300万,双向大通道的“爆火”程度,其奥秘在于“铝土矿-件杂货”重去重回的模式上。所谓“重去重回”,就是利用装卸完铝矾土的返程空舱,向非洲发运钢材、重型机械等生产生活资料,实现“重去重回”,让原本的中非物流大通道,从“单向”转为“双向”。
2021年1月28日,当几内亚铁路公司为达圣铁路定制采购的500台C80铁路敞车在烟台港陆续“上船”,标志着中非物流大通道“重来重回”模式常态化运营;同年,山东港口烟台港金波联合港口正式投用,以实际行动再次升级拓展了这条“海上丝路”。
“新丝路”也开启“新思路”。为让“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更精细、更快速,烟台港抓住共建“一带一路”、RCEP、中非经贸合作等国家战略机遇,开通烟台(龙口)——非洲杂货航线,该航线可随时根据货量单独安排航次,为非洲客户提供分拣、加工、租船订舱等增值服务,创出了件杂货昼夜装船1.5万吨效率新高,擦亮了“中非速递”特色品牌。
至此,烟台港中非件杂货班轮航线已通达非洲几内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等20余个国家,稳居中国对非贸易第一港。
中非班轮件杂货
从1到N。可以说,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的贯通,是烟台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烟台拓宽非洲“朋友圈”,实现贸易额增长的又一发力点。
数据证明,该航线自开通以来累计完成对非发运突破400艘次,返程件杂货发运总量约900万吨,不仅让烟台成为稳居中国对非贸易第一口岸。今年前11个月,烟台对非洲国家进出口178.6亿元,同比增长6.9%。
畅通的“双向大通道”,也让烟台看到了打造中非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的可能。为此,今年11月26日,烟台港发布“‘一带一路’·共建繁荣,打造中非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共同开发非洲大市场”倡议书,希望与当地企业、港口、铁路及中资企业密切联动,助力中非经贸合作。
当然,“双向大通道”的高效运转,也让烟台港,逐步构建起了件杂货的“全球生态圈”。今年,烟台港还相继开通了“烟台-意大利”“烟台-巴西”“蓬莱-圭亚那”“龙口-开曼群岛”“中国-土耳其”综合物流大通道等多条新航线,加速构建起直达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欧洲的26条件杂货全球航线网络,涵盖项目物资、风电设备、工程建材、机械车辆等200余个货类,件杂货班轮业务年度作业量正式突破1000万吨,稳居全国港口第一梯队。
烟台港芝罘湾港区
港亦是城,城即为港。如今,这条11400海里的爆火航线,已然成为承载矿产资源流动与“中国制造”出海重任的海上金桥。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动能,演绎着中非经贸合作的精彩篇章,诠释着烟台这座城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无限可能。
文章作者:杨春娜、慕溯、童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