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李超群:金谷
山东
山东 > 文化 > 正文

随笔 | 李超群:金谷

文/李超群

秋风凉透薄裳的季节,我来到了鲁西南重镇——羊山集。

这羊山集,前傍细长的淙淙小河,背依状如卧羊的小山,虽不是旅游胜地,但也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再加上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曾在这里进行过一场惨烈的战事,山上有令人神往的烈士陵园,于是,小镇便颇有些闻名遐迩了。

几天紧张的公务活动,忙得我头昏脑胀。临行之余,我去了一趟烈士陵园。当我怀着崇高的悲壮,急匆匆穿过园中的堂亭楼榭、苍松翠柏,踏着一节节脊骨般的石阶回到招待所时,已是“青山犹衔半边日”的薄暮时分了。

晚饭是在招待所吃的。陪伴我的小张,是个热情爽朗的小伙子。午饭时我滴酒未进他虽已目睹,晚饭前他仍固执地劝我喝了半杯。我不胜酒力,只一会儿脸就变成关公了。待微微有点耳热目涩时,不期服务员端上了一碗小米稀饭。我窃喜,知喝酒议程已毕,遂端起碗来,轻轻呷了一口。谁知这一口竟使我神轻气爽,酒力也随之减退了许多。再细细品味,只觉得足口的香甜,像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那样充满韵味。睁目端详,更有一番情趣:通体淡青色的隐花细瓷碗中,盛着大半碗粘凝晶亮的琼浆玉液,那样子,真使你舍不得下口去破坏它那一泓妙不可言的琥珀色。小张见我有些呆相,忽地一下明白了。“真对不起,只顾让酒,忘了向你介绍这金乡的一绝了。咱们喝的这稀饭,就是金谷熬的。”

"金谷?"

“对,金谷。这种谷子就产在我们金乡。用金谷碾出的米颜色金黄,质地优异,性粘味香,营养丰富。据化验,米中含有甲乙两种维生素和人体不能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色氨酸、蛋氨酸等。来金乡的人吃不上金谷,肯定是一大遗憾。”小张连珠炮似的为金谷做上了广告。

谁听了这番诱人的话而不动心呢,何况眼下正是谷子收获的季节。

“明天去看看金谷的产地”,我说。

“好!我陪你去。”小张爽朗极了。

乳白色的北京吉普车在平原上急驶着。举目远眺,天空被澄澈的蔚蓝色所主宰,几块悠悠白云轻试着纤尘不染的晴朗,把五脏六腑都试成了超然的纯净和清爽。“人”字形的雁阵,挟带着微微的寒意,奋力摇动回归的双橹,仿佛是气度恢宏的写意大师随意散落的遗墨,给这空灵、恬静的碧空注入了豪壮的韵律。远方的地平线在极目处与长天融为一体,创造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境。广袤的大地是一卷百读不厌的书,在舒展着千古绝唱的字里行间,写满了颇具诱惑力的内容。那一方方火红和金黄的方阵覆盖着秋的原野,给广袤的大平原涂上了热烈而凝重、浑厚而含蓄的色彩。望着这风韵天成的壮丽景色,我的思绪不觉进入了晚唐诗人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佳景。

二十分钟的功夫,我们便来到了孟庄村。

信步走上田野,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谷子的海洋。秋风一吹,金黄色的波涛涌动起来。在金黄色的波浪中,间或游动着五颜六色的小舟,那是人们在抢收谷子。

一位捆谷子的老伯,见来了陌生人,忙过来给我们打招呼。

小张指了指我对老伯说:“大爷,这是外地来的客人,专门来看咱们的金谷的。”

听说是专门来看金谷的,老伯十分高兴,几句寒暄,便进入了正题。从老伯慢条斯理的谈吐中,我又知道了许多金谷的故事。

据说有一年,康熙帝南游,途径金乡,住在了赵王河东岸的大吴庄,在哪里吃了一次小米绿豆稀饭,感到特别香甜可口。回到京城后,又想喝这种稀饭,让御膳房做了两回,但总觉得味道不如大吴庄的好。后专门派人从金乡取回小米、绿豆和凉水,熬了稀饭一吃,才又找到了那种感觉。于是,金乡的小米便被定为贡品了。

“这真有点传奇色彩呢。”小张插了一句。

“小伙子,你不信。不是我说的玄,早些年周总理还用咱这里的小米招待过外国人嘞。”他指着眼前的一片谷子说:“这是‘齐头黄’,当年周总理招待外国人就是用的这种谷米。”

谈起金谷,老人仿佛有无尽的话题。他告诉我们,因这一带的谷子出了名,价钱比一般的谷子高出一大块。个别人看到有利可图,便从外地买来谷子转手倒卖。赚了不少黑心钱。“这样做不是坏了金谷的名声了吗.”我说。“可不是。去年,就有一个外县的亲戚,跑到我这里,想把他家的谷子拉到我这里卖个好价钱。我一听,就气坏了,当面把那个亲戚训了一顿,连他'拿来的两瓶酒也让他带回去了。人嘛,千万别干那种亏心事,还是厚道些好。”

大家都点头称是。

告别了老人,我们踏上了归途。回首遥望满坡的金谷和挥手致意的老伯,我心中陡然涌起一股热浪,依稀看到有一种纯正直朴之气正向湛蓝的天空骎骎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