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篇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文化遗址,又作为早商都城,历史源远流长。济南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在黄河文明的哺育下,两地地域相近、人文相亲,友好交流不断。
一年来,随着济郑高铁的开通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入,郑州、济南两地在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各显其长、你来我往,“功夫郑州”携手“泉城济南”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正谱写特色鲜明的时代新篇。
文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
文化交流作为不同地区增进相互理解、建立友好关系、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便是加强城市间联系的重要途径。河南、山东两省地理位置相依,风土人情相近,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早在公元前496年,孔子便从鲁国出发,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其到访的郑国、宋国等地,都属当今河南地界,来自齐鲁大地的思想观念与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就已经撒播于中原沃土之上。
大笔如椽写“米”字,文化交流谱新篇。随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郑州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飞驰的列车缩短了与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也让沿线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连珠成串。从郑州的少林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卫辉比干庙、滑县道口古镇、聊城光岳楼,游客可以在一条铁路的穿行中感受两座城市之间深厚的人文风光。出发前来上一碗郑州的“胡辣汤”,中午就可以在济南吃上一块肥瘦相间的“把子肉”,半天时间,两种风味的饮食文化便可垂涎嘴边,在美味之间流连忘返。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郑州与济南在这一年来友好交流不断、携手合作不停。今年4月,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成立,各沿线城市代表纷纷签署联盟会约;7月,“豫见齐鲁·山河有约”河南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在济南举办,来自中原地区的特色美食、非遗产品、文创好物让济南的市民目不暇接;10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济南社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为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献策建言。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郑州与济南共同肩负着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重大使命。“同饮黄河水,共赴新征程”,11月20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来到郑州,学习考察郑州市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经验做法。在黄河滩地公园,沿河两岸的壮丽景观让代表团感受到了九曲黄河奔腾不息的文化底蕴;在郑州·济南全面深化合作推进会议上,两市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签署,一幅“人文交流相亲相融、文化旅游携手发展”的未来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旅推介带动资源共享
郑州、济南两座城市不仅历史文化悠久,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近年来,郑州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引领,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品牌,将“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不断擦亮叫响。与此同时,济南也在通过塑造“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的城市IP,找到“流量密码”,三度获评“活力之城”,城市魅力不断提升。
如今,郑州不仅拥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海昌海洋公园、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大型乐园IP,还拥有阜民里、二砂文化创意园、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创意园等文化街区,新场景乐趣十足、新业态活力涌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的大明湖、趵突泉、章丘明水古城在假日期间人流如织,“泉城IP”叙写着古今交融的城市风采。
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济郑高铁的成功牵线,加速了两座城市旅游资源的交流共享。2023年12月8日,郑州东站开往济南的G4830次高铁旁人群熙攘,来自郑州的“文旅推介团”带着非遗文创、文旅企业、精彩节目来到“好客山东”,发出一道来自“老家河南”的盛情邀请。此后,越来越多的文旅推介活动乘着济郑高铁的东风,将文旅资源互推、两地游客互送、文化资源共享。
在今年4月“畅游齐鲁 乐宿聊城”主题推广活动上,来自济南、郑州、安阳、聊城等地的行业协会代表和文旅部门代表纷纷上台签约,宣告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成立。7月3日至7月7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携郑州、开封、鹤壁、濮阳等城市先后走进山东菏泽、济南、潍坊、烟台、聊城等地,举办文旅推介活动,以实际行动落实《鲁豫文旅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两省旅游交流合作。
在河南、山东两省文旅部门的驱动下,在济郑高铁的辐射带动中,2024年以来郑州相继迎接了“向东向海·豫见荣成”“豫见齐鲁·山河有约”“沿着黄河遇见海·登上邮轮观世界”“时尚青岛·魅力胶东”等多场文旅推介会,来自齐鲁大地的文旅资源在郑州相继亮相登台,受到了来自河南多家旅行社的关注与欢迎,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文旅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向美好未来大步走去。
历史传承赓续黄河文脉
黄河奔流,哺育了两地文化、滋养了豫鲁两省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郑州,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见证了先民的生存繁衍。3600年前商汤在此定都,其城墙遗址至今仍在城市中心矗立,成为郑州的“城市一环”。泉城济南同样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4000至4500年的“龙山文化”就因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今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而得到命名,成为考古界共同认可的历史断代。
黄河奔流去,文明薪火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郑州与济南作为黄河沿线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接连成片、历史古迹不胜枚举,如何做好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两座城市也分别给出了答卷。
从龙凤庄村遗址、方家庄北墓地完成考古项目验收,到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今年以来,济南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提升城子崖、大辛庄等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推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促进全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郑州市文物局则依托“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持续对郑州地区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各项遗址进行考古研究。今年以来,各县市区文博单位深入一线,高质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2项12处世界遗产、83项8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面盘点保护,文脉之花开满原野山间。
众所周知,孔子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巨人,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孔子还是商王室的后裔。从孔子家谱世系图中可以看到,孔子是商族后裔、契和商汤的后代。在车水马龙的郑州东大街上,供奉孔子的郑州文庙与商汤所建都城的遗址博物院临街“两两相望”。2024年6月17日,包含《孔子印象》展、《六艺传习》体验馆、《孔子游记》沉浸式剧场和“金声问学”为学子撞钟祈福等活动的郑州文庙孔子系列展览开幕,仿佛打破了远隔千年的时空,使“孔子”与“商汤”实现了跨越历史的对话。
除此之外,《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的出台保护了“河洛古国”深埋千年的王都气象,宣传片《文物里的郑州》赋予考古发掘有趣而生动的视听语言,“考古工地开放日”让文物发掘走入市民假日生活,“博物馆里过大年”使群众走入博物馆与文物馆藏相伴,与传统文化并肩。
如今,周游豫鲁不再需要车马扬鞭,文旅交流顷刻便可相拥相见,黄河奔涌诉说着千年不绝的文明风采,历史回眸,好景就在“济郑之间”。 (郑州日报记者:左丽慧 李居正)
济南篇
济南,别称泉城、齐州、泺邑;郑州,史称“天地之中”、商都,今谓绿城。济南与郑州,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长城“之父”的齐长城在这里“起步”,“二安”诗词光耀华夏,泉水文化世界闻名;一个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商代文化、少林文化享誉神州。
两座古城之间,自古以来有黄河相连;一年前的12月8日,又因为一条高铁实现了两地直达。近年来,济南和郑州这两座“家住黄河边”的城市,深入发掘黄河文化深厚资源,丰富并完善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体系,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与载体,使黄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有力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博见证—历史文化同根共生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黄河两岸,留存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是两岸儿女共同的珍贵财富。早在五年前,2019年12月23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济南市博物馆和郑州博物馆均为联盟成员单位。联盟通过建立跨省级协调机制,整合区域文化、文物、人才资源,统筹推进沿黄九省(区)文博事业均衡发展。济郑两地自那时起即开始共同参与打造文博行业的“黄河文化共同体”。
2024年元旦,济南市博物馆重磅推出了精心策划、筹备的“汤汤大河 生生不息——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展览立足于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的源起、发展与精神内核,以黄河在山东的流经为序,遴选各地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文物210余件,包括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背壶、鹿角锄,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以及变形兽面纹亚醜铜罍、唐代三彩带流罐、宋代定窑白釉盖罐等众多一级文物,充分彰显了黄河文明兼容并包、同根同源的壮阔气质。
这项展览一直延续到2024年春节期间,成为济南市博物馆和郑州博物馆相约“两地联动贺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为两城的广大民众送上了文物大餐,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中国年味。
济南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丰富。博物馆珍藏的众多珍贵文物在“两地联动贺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中集中亮相。“古城辉煌——济南历史暨馆藏文物展览”带观众领略济南九千年历史文脉。
与济南相呼应,同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郑州博物馆也举办了新春特展“天地之中 龙行龘龘”“妙剪万象——迎新春馆藏剪纸展”,非遗展示展演,现代音乐演奏,少林功夫表演,还有文创市集、舞龙舞狮、国潮街舞等精彩活动,尽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时代魅力。
文艺创新—黄河故事时代合鸣
济南与郑州,两个同样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辉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见证了黄河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壮丽篇章。
郑州的裴李岗文化、济南的龙山文化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文化形态;大舜、闵子骞、扁鹊、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诠释着济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城市人文底色;大禹、许由、管仲、列子、杜甫、刘禹锡……铸造了郑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历史上,黄河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当地多元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绘制出绚烂多彩的文化画卷。进入新时代,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蓬勃活力。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21个剧场、近700分钟不重复的剧目演出,将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浓缩至“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主线故事中,打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戏剧空间。舞蹈《唐宫夜宴》、豫剧《杜甫·大河之子》《黄河儿女》、歌曲《家在黄河边》《站在这里看黄河》《春天的黄河谣》等文艺创作,根植黄河文化,又融入现代审美,受到人们欢迎。
在对黄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创新上,济南同样前行不怠。
11月28日,儿童剧《飞越母亲河》首演。《飞越母亲河》还将开启沿黄九省(区)巡演之旅,将济南的黄河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曲艺节目《黄河新城》、广播节目《我家住在黄河边》等,这些以黄河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诠释着黄河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魅力,弘扬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精神风貌。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需要沿黄省市在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打破省际界限、地域界限,实现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2020年,“中国沿黄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成立。2021年,联盟优秀作品联展首展在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举办。170余件黄河文化主题作品集中亮相,成为当年济南市的重要艺术事件。之后,联展相继走进郑州、呼和浩特等地。4年来,数百名艺术家深入黄河流域采风写生,千余件艺术作品精彩亮相。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孔维克称,联展是沿黄九省画院同仁用美术的语言讲好“黄河故事”的积极实践,也是艺术家们提炼黄河精神、弘扬黄河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2021年,济南、郑州等沿黄九省省会城市文旅局发起建立“黄河流域城市阅读发展合作机制”,以推进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促进黄河文化带文旅融合。之后,合作单位举办了阅读发展论坛、“沿着黄河遇见你”摄墨映像艺术展等活动,深入挖掘和弘扬黄河文化。
文旅联盟—高铁相通一路生花
济郑两市同属黄河流域及华夏文明主要发源地,地理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都是文化大市,文旅资源丰富,自古至今交流就一直很频繁。尤其是近年来,两地文旅协作频频,双向奔赴。
“早晨喝甜沫,中午吃烩面,朝辞大明湖,午至少林寺,晚上还能看一场精彩演出……” 2023年12月8日,随着济南至郑州高速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济南的旅游爱好者开心地谋划起出行新路线。
山东、河南两地均是人口过亿的大省,长期以来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特别是随着济郑高铁的开通,交通的便利化更是促进了两省旅游互访的规模化发展,也为游客出游提供了更多选项。济南到郑州的时间最快只要一个半小时,周末两天,无论郑州市民到济南,还是济南市民到郑州,都很方便。
济郑高铁开通首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就牵头组织百人推介团,乘坐“第一班高铁”到山东济南开展文旅推介活动。
今年5月,为进一步推动豫鲁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豫鲁两省旅游协会联合发起了《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联合倡议书》。7月,为加强与黄河流域城市的交流合作,推介济南暑期特色旅游产品,济南夏季文旅推介活动走进郑州,充分展示推介了“泉城济南”的旅游风情和文化魅力。
8月15日,G280次列车(郑州东站至济南西站段)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推介——“这一站,济南!”高铁旅游营销活动搬到了高铁上,车厢秒变移动舞台,具有济南特色的艺术演出、非遗展示、创意推介、诗词互动等节目热闹上演。旅客们度过了一场难忘的泉城之旅。
互通协作文旅先行。今年两地加强市场共拓、客源互送,发挥好“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作用,深入开拓济郑高铁沿线和鲁豫毗邻地区高铁旅游市场,共同打造周末游、高铁游、研学游等文旅产品。加强文化交流、艺术互动,加强两省馆际间交流互动,推动美术作品、文物精品、非遗文创、精品剧目等互展互演。加强媒体联动、宣传互推,共同打响“沿着黄河遇见海”文旅品牌。这一系列措施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进一步助力提升大众旅游体验,推热文旅市场,释放消费发展活力。
山河相拥,携手共行。黄河滋养了鲁豫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济郑将在沿黄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上,不断加深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奏响新时代大河奔涌的澎湃和声。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陈炜敏 赵晓林 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