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宋漫语 | 何以致母亲
山东
山东 > 文化 > 正文

老宋漫语 | 何以致母亲

妈妈你在哪儿,

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谚语

引子

何时,可以赞美母亲?

其实,这题目本身就有问题,赞美还需要定时定量吗?任何时候,都要、都可以、都能够、都必须赞美母亲。

母亲孕育了儿女。

母亲撑着家里的天。

仔细一想,「任何时候」这个提法,本身也有问题。

正在驾驶战机时,你无法分神、也无法分身去赞美母亲。

正在批改作业时,你无法分神、也无法分身去赞美母亲。

正在救死扶伤时,你无法分神、也无法分身去赞美母亲。

......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确定具体的日子、或具体的时间,去赞美母亲。

如果让我列出几个具体的日子的话:

我的生日(我有仪式感、母亲更有仪式感)。

母亲的生日(母亲有仪式感、母亲的母亲更有仪式感)。

母亲节那一天(大家都有仪式感)。

闲暇的周末、团圆的节日。

突然想起母亲的某日。

突然思念母亲的某日。

............

可以列出很多很多。

母亲节与中华母亲节

母亲节,是最近十几年才融入我的生活。

百度百科说: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儿女们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发起人是美国费城人安娜·贾维斯,这个女子终生未嫁,膝下无儿无女。1906年5月9日,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

贾维斯写信给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她母亲生前为这一教堂的星期日学校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

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贾维斯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据互联网可查资料,2004年新浪体育报道:一位美国体育明星,度过了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他选择拼下比赛来告慰亡母。

此事打动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国网民。从此外国的母亲节在中国的媒体上落地生根。

往后几年,笔者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但经常遗忘,幸而有软件提醒(各种手机和电脑软件提示)、媒体提醒(各类媒体和平台推送)、情景提醒(各种鲜花和礼物流转)、商业提醒(各种店铺和电商促销)......

终于,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写入了笔者的生物钟。

可惜好景不长,有「洋节」概念后,母亲节被纳入其中,疑似有「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子。

之后,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确定孟子的出生日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但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没有母亲节的未来

何以母亲节?

对我来说,母亲节只是一个日子,一个没有生物形态关系、没有政治形态关系、没有意识形态关系……没有任何形态关系却可以表达母子情深的日子。TA是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好、是2月的第五个星期日也好,都无所谓啊!但有人约定了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何不能将就即就呢?

有母亲节,就应有父亲节。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

父亲节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远逊于母亲节。

劣徒信口雌黄:这应该与新中国的女性地位遥遥领先地高于男性有关。

我:……

TA说,如今多少男神仙女拒绝二人世界?多少二人世界拒绝生儿育女?当他们的三观主导这个世界时,什么抵制都不需要了。因为他们本身就与父母角色相决绝。那样的未来,和这样的现在(一会儿抵制这、一会儿抵制那),有没有关系?

洋为中用和中为洋用

几天前,Thanksgiving Day刚刚过去。

图片

度娘AI如此清楚如何以及为何拒过感恩节。

是人驯化了AI,还是AI引导了人?

劣徒说,他是支持某些「洋节」的,包括:每年一次的「元旦」、「母(父)亲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万圣节」、「感恩节」以及每年52次的「星期六」和「星期日」等,都是可过且应过的。

笔者深以为然。

某些节假日,比如「元旦」、「星期六」、「星期日」等,虽说其起源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早已超脱了原有的意义。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会把「元旦」和「周末」与宗教相联系。

至于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感恩节,都在表达某种感恩或关心,共同的主旨就是「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而万圣节,最早源于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古西欧国家的丰收庆典和鬼节,但到了十九世纪,万圣节彻底褪去了宗教意义,成为以欢庆为主的传统节日。

在万圣节来临时,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说到底,万圣节就是一种撒欢节。孩子可以尽情撒欢,大人可以趁着孩子撒欢而撒欢。

毕竟,谁的内心还不住着个孩子呢。

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容易接受或喜欢这些节日。

笔者推测,主要是因为东西文化交融,让这些“奔放“的洋节和”矜持“的中华传统节日相互补全。

同理,我们的春节也越来越受西方人士的喜欢。不然,西方人怎么会知道、怎么会理解有一个叫「年」的东方怪兽,要用烟花爆竹去与之对抗呢?

其实呢,我是倡导「中西合璧」的。

既想过中华传统节日、也想过异域节日。最重要的是,如果遇到节日,能多放几天假,简直不要太完美。

洋为中用,决不等同于「崇洋媚外」或「数典忘祖」。

中为洋用,不必上纲上线为「万国来朝」。

中外以节为媒,实现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平常心待之即好。

什么节日听什么曲儿

刚刚过去的11月28日,是Thanksgiving Day。

本来今年不再像往年一样拿一篇旧文刷朋友圈、计划在Thanksgiving Day前写一篇新的《致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可惜,两周连轴转地东奔西跑,时间都没有了。

11月28日下午回到家后,挑选了一首You Raised Me Up的视频,发送给了几位良师益友,表达敬意。

劣徒问:为何非得选这一日表达?在其他日子表达不行么?

行!咋不行?

每个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意义;

每个节日有每个节日的表达方式。

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理应,理应无可厚非。

现在已经是12月上旬,马上就是X'mas了。

要不要听一曲Jingle Bells?

要不要来一曲Last Christmas?

何以致母亲

转载,何以致母亲宋老随笔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新年和元旦也不远了。

从12月25/26日到新年这段时间,Celine Dion的《Happy Christmas(War Is Over)》是永远的最不过时,没有之一。

再然后,就是除夕和春节了。

何以继往圣,何以致母亲

终于说到了中华传统节日。数一下,真不少: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送穷节(正月廿九或三十) 、龙抬头(二月初二) 、上巳节(三月初三日) 、寒食节/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国庆节(10月1日)、重阳节(九月初九日) 、寒衣节(十月初一)、下元节(十月十五)、冬至(12月22日左右)、腊八节(十二月初八)、小年(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其中,除夕加春节,俗称「过年」,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几乎没有之一。

劣徒说:过年,我不想听曲儿,想听鞭炮声。

我赞成。节日的传统节目,赋予了节日仪式感。

洋节中,万圣节的仪式感来自于南瓜灯,圣诞节的仪式感来自于Xmas树。

在泱泱中华,过年的仪式感来自于团圆、饺子、春联、爆竹和压岁钱。

可是,有太多的人为因素——比如除夕不放假、比如禁鞭令等——把过年的仪式感磨得少皮无毛。

焰火鞭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限时间、限区域、限品种......各种限。

没有烟花爆竹的「年」,还好意思「过」吗?

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污染,就不能创造发明出「新能源」烟花爆竹?为了保持传统,为了刺激消费,绝对值得一做!

另外,上元、中元、下元等节日,与寒食节/清明节相似,也是祭拜故人的日子。

但是,这些节日都不是法定节假日、都没有假期,漂泊他乡的游子,何以寄哀思?

有坚守传统者,只能就近找个路口,在空地上点香烧纸、遥祭一番。

两年前,我对此忿忿不平了一次,见:

《天道 | 人心》 和 《寒衣节后话祭祀》

就算没有远行或远嫁,就能自由祭奠了么?

祭拜,就要举行「供奉、上香、烧纸、垂悼」的仪式,这是约定俗成的。

然而,您看那到处张贴的「禁止上坟烧纸」的警贴,让人何去何从?难道要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过过「苦日子」「穷日子」?

资源再循环早已是「专精特新」,垃圾都能转换成为热能发电,那可否在社区规划、建设一些祭祀站,满足消防标准、能除尘满足大气排放标准,还能够以分布式垃圾发电的方式回收焚烧产生的热量」?

祭拜,有关传统,无关封建;

祭拜,有关真情,无关迷信;

祭拜,有关人伦,无关政论。

祭拜,只是中华文化而已,换言之,就是一种传统而已。

但祭拜非小事,事关文化自信、事关民族复兴。

祭拜,必须有仪式感,或大或小、可大可小。

回归正题。

且问各位看官,

若无Mother's Day,

那么传统节日中,

哪一个适合致意母亲?

作者简介:

老宋漫语 | 何以致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