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造”亮相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逐梦星辰大海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山东造”亮相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逐梦星辰大海

11月30日晚,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这一发射自建设以来首次承担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由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从动工到首发,878天全面完成建设并成功实现首发,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

2023年,我国共实施67次航天发射,位列世界第二,其中商业发射有26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6%。今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超2.3万亿元。渐趋密集的发射频次,催生出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航天属于高投入、高门槛行业,以往更多的是“国家队行为”。但近年来这一传统格局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开始涉足航天业。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便是首个企建民用的航天发射场,与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航天发射场相比,其任务组织和管理运作采用灵活高效的商业化机制,可以更好地聚集社会创新力量。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在建设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路上,也出现了山东企业的身影。

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塔,实为山东造,它的钢结构模块是由一家名为山东经典重工的民营企业提供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也是这家企业参与装配的“冰瀑”一度惊艳全场。

这是山东经典重工集团首次承接航天类项目。与常规建筑的钢结构标准不同,航天项目的标准更为严苛,发射塔装配误差整体不得超过3毫米。如何控制精度,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接手项目时,工期十分紧张,我们召集了厂子所有的技术精英,成立了约40人的技术团队,用3D建模技术一比一还原装置构件,快速拆图分解,做好细节把控。”山东经典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工张琦介绍,发射塔一共11层,每层由若干节的构件组成。要想实现总体安装偏差不超3毫米,每层构件精度需要控制在0.5毫米之内。

“山东造”亮相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商业航天逐梦星辰大海

为解决焊接温度影响精度的问题,技术团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起研发改进了高效复合焊接技术。在焊接过程中,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焊接热输入量,降低变形度。

此外,要把生产的每个环节把控到极致。“从画线、定位到拼装,每一步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验收更是历经自检、第三方验收等层层把关。“每个构件十来米长,由非常多的部件构成,有时候个别点出现问题,我们就和监理方一块找,任何一个小误差都不能有。”

直到最后一批固定勤务塔钢结构发往海南,这意味着山东元素已融入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之中,见证又一历史性时刻。

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山东从未缺席。

在黄海之滨,坐落着一座山东小城——海阳,这里的东方航天港是以海上发射为特色的商业航天场区。

2023年9月5日,在山东海阳连理岛附近海域,由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将天启星座21—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也是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开展海上发射任务并取得成功。

2024年9月24日,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卫星等八颗卫星送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海阳第十三次海上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捷龙三号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

捷龙三号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

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13次,累计发射卫星75颗,初步具备常态化海上发射能力。

展开产业链图谱,“一站式”发射服务模式一目了然,足以诠释为何是烟台东方航天港成为全国唯一的海上商业发射母港:可满足我国70%的商业卫星入轨发射需求,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保障能力。

从自然禀赋上讲,山东海阳具备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天然优势。海上发射必须选择地理位置优良、能够适应低星角发射的海域。海阳港位置独立、安全,可满足小倾角、太阳同步轨道等多种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

随着前沿卫星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山东于今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这为山东航空航天产业向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联席CEO姚颂在接受大众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山东在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占有“身位优势”,希望能够把以商业航天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得更好。

(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