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文。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贤哲辈出,典籍丰富。整理传统文化的珍贵典籍,并对这些典籍进行现代化阐释,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山东频出大手笔,充分挖掘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的优势,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山东文脉”工程建设。
随着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和齐文化文献集成《齐书》的出版,两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库》“一体两翼”的“两翼”,与《齐鲁文库》主体结构相辅相成、相互生发,多角度、多层面展现了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历史上首次齐文化文献集成
在齐鲁书社,记者见到了皇皇1096册的《齐书》。
2024年9月12日,作为第二十一届齐文化节开幕式的一项重要议程,大型文献集成《齐书》发布会盛大举行。在随后举行的出版座谈会上,众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齐书》的出版,集中体现了齐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主脉络,为学习、继承、弘扬齐文化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基本文献材料,对整合齐文化资源、推动齐文化研究成果产业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齐鲁书社社长王路告诉记者,《齐书》从浩如烟海的齐文化文献中审慎选目,构建符合新时代思想文化发展需求,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齐文化经典文献体系。《齐书》按照内容主题分为《齐学编》《齐史编》《齐兵书编》《齐科技编》,主要选收公元前1044年齐国建立以迄公元220年东汉政权结束期间的齐文化经典文献及后世围绕这些经典文献展开的权威、特色、稀见注释等版本382种,成书主体规模达1096册。
《齐书》总主编王志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齐书》是对齐文化经典文献进行全面整理基础上出版的一套最全面、最系统、最丰富、最权威的文献成果,“在历史分期上,从西周、春秋战国至西汉为齐文化经典文献产生期;自东汉至清末,是对经典文献注疏、阐释、传承、辑佚和扩展期。在每一编的选录上,依据其在齐文化中的文献价值和存在方式分为标识性核心主干文献、代表性原始文献、历代阐释类文献、出土文献四类。经过全面、系统地梳理、编排,《齐书》在内容上最能够集中、全面地记载齐文化形成、发展全过程、主脉络,是全面反映齐文化历史地位、主体精神、文化特色的权威性文献集大成之作”。
齐鲁书社第二编辑室主任刘强介绍,《齐书》充分吸收权威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其内容价值和定位特点又与目前其他文化机构已出版或部分出版的古代文献合集形成差异。《齐书》紧扣齐文化主脉络,卷帙精约。以姜太公《六韬》、管仲《管子》、晏婴《晏子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司马法》等齐文化元典和其他稷下先生著作,以及两汉时期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繁露》、襄楷《太平经》等经典著作为主体,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以及敦煌卷子本齐文化文献为补充,全面覆盖了齐国自公元前1044年建立至公元220年东汉政权结束期间的政治、军事、学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辉煌成就。
在编辑过程中,《齐书》不仅选编散见于各处的齐文化经典文献,还增加了海内外典籍普查中新发现的珍本、孤本,优中选优,旨在于精,构建符合新时代思想文化发展需求的齐文化经典文献体系,将这些璀璨明珠汇总整理成最为精粹的齐文化代表性文献。
齐文化是一种大文化构架而非后世狭隘的地域文化,它创立了最早的政治经济学,诞生了最早的科学技术思想,创造了先进的军事学思想。历代齐文化经典著作及其整理阐释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复杂宽广的齐文化文献体系。这些著作经过了历史的冲刷,留存下来殊为不易,也间接证明了其生命力。《齐书》总体上取其精华,能够体现齐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时代成就,展现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思想之一的地位作用,传承包孕其中的哲学内涵、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精髓,提炼、展示齐文化、齐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齐书》采取宣纸原大影印的形式,充分再现典籍原貌;成品尺寸220毫米×330毫米,160函;正文用单机加厚宣纸印刷,函套采用宋锦丝绸封面,便于收藏保存传播。
儒风雅韵,典颂华章
比《齐书》更早问世的,是《儒典》。
2022年9月27日,在曲阜举行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新书发布会举行,并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8个单位赠书,引起广泛关注。
《儒典》是全面反映儒家典籍权威注释、儒学人物言行及传承历史的集成性大典,包含经解、义理、志传三个分典,共1816册4789卷,其突出特色可概括为:内容的系统性、学术的权威性、版本的原始性、装帧的民族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本根基,对赓续中华文脉,建设当代文明,具有特殊的意义。
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是中国学术史上永恒的命题,这一命题在当代凝结成新的文化诉求。在这种文化诉求下,《儒典》综合了中国历朝历代对儒家经书的代表性诠释成果,凝成一部全面反映儒家典籍权威注释、儒学人物言行及传承历史的集成性大典,一经面世,就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但精装善本售价较高,普通读者购买压力较大。为了让儒家经典能广泛地被广大读者获取,《儒典》(平装版)应时而生。
2024年7月28日,《儒典》(平装版)发布会在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举办。《儒典》(平装版)包含108种397册图书,单书单号,分四辑推出。第一辑(36种),收录唐石经本系列、经注本系列、经注附释文本系列、纂图互注本系列。第二辑(18种),收录单疏本系列、八行本系列、十行本系列。第三辑(16种),收录宋元人经注系列。第四辑(38种),收录明清人经注系列。《儒典》(平装版)在版式设计、纸张印刷、目录编排等方面匠心独具,其内容版本权威珍稀,为读者阅览及学者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对赓续中华文脉、建设当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后的《齐鲁文库》规模将超《四库全书》
2023年9月27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圣境尼山讲堂开幕。16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孔子故里,共话文明交融互鉴,共谋应对全球挑战,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尼山声音”、贡献智慧力量。当天,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震撼亮相尼山讲堂和合堂。
《齐鲁文库》首批成果(第一辑)由《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齐鲁文库·红色文献编》第一辑50册、《齐鲁文库·史志编》第一辑20册三部分组成,总共170册,成果斐然。
著名学者、《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杜泽逊先生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规划,《齐鲁文库》整体工作将在10年内完成,“其中的《典籍编》第一辑就已出版100册收入264种经典古籍,再加上其他各编,全部完成后的《齐鲁文库》,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杜泽逊说,“《四库全书》收了3400多部书,我们山东文献经过历年调查,可能有上万种书。为了做到应收尽收,我们会从国内外广泛地进行调研,把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收藏的书找出来,逐步鉴定、整理,然后再影印出来,这个工作非常复杂,所以得分批来做,我们现在做的是《齐鲁文库·典籍编》的第一辑,第一辑现在是二百多种书,这一辑有些大部头的书,将来如果大部头的书没那么多的话,每一辑可能会收三四百种,实际下来就可能有三四千种。而这只是《齐鲁文库》的《典籍编》,我们还有《档案编》《红色文献编》《家谱编》以及《艺术编》《考古文物编》等,所以我认为《齐鲁文库》完成之后,是肯定得超过《四库全书》了,说不定翻番也有可能。”
不仅数量多,《齐鲁文库》中还有诸多珍贵版本。杜泽逊介绍,“比如,在清道光前后,山东的金石学在全国是排在首位的,其中最重要的金石学家是陈介祺。这一次,我们就影印了6种陈介祺的手稿。这些手稿来自国家图书馆,以前没有影印过。而且这些手稿原本放在一起,我们仔细分辨,搞清了这一手稿到底是几部书,最后我们发现有6种,分别是陈介祺考释自藏及山东金石名家诸城刘喜海、诸城李璋煜、日照许瀚、利津李佐贤收藏金石文字的稿本等。这一手稿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它对于研究我国金石学是太有用了。”
《齐鲁文库》收的是山东的文化成果,而山东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地”。“高地”表现在哪里?杜泽逊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是孔孟传承下来的,尤其是孔子,“我们传承的核心是儒家的经典。《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等经典,绝大部分都是由孔子和孔子的后学创作、注释和传承的,所以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几乎都是齐鲁文化。至于诸子百家也有一半以上出于山东,诸子百家的著述,如《墨子》《管子》《晏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都是齐鲁文献。所以山东在先秦时期,在我们国家的一个文化灿烂的时期,扮演着主流角色。”
令人振奋的是,《齐鲁文库》编辑部办公室主任昝亮告诉新黄河记者,眼下《齐鲁文库》第二批成果(第二辑)也已全部编辑完成,即将正式出版。
要继承、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前提是先接触传统文化的遗产,理解了它的好,看懂看明白之后,才能够传承,才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杜泽逊表示,《齐鲁文库》虽然规模宏大,但“我们做这个工作是一个起步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往前迈。”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