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举行“我家就在岸上住-太白雅集 多彩非遗”市集活动

济宁举行“我家就在岸上住-太白雅集 多彩非遗”市集活动

11月9日上午,“我家就在岸上住——太白雅集 多彩非遗”市集活动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举行。

活动现场设在济宁太白湖新区座落在大运河岸边的一处新建筑群里。几十家古朴民居灰瓦白墙交相辉映,水塘里一泓碧水,波光粼粼,岸边木船石磨巧妙融合,潺潺流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走过,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祥和的微笑。这物,这人,这景,这一切,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长河的大门,让所有的人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遥远年代里运河小镇恬淡而幽静的生活场景里。

设计者和建设者们通过不同主题场景的相互映照,打造出了一个新时代古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将久远的运河文化转化成了当下可知可感可体验的惠民成果,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有厚重的历史感和丰满的幸福感。

在一个个非遗传统文化摊位上,经传承人的精彩演绎,那久违的民俗,淡忘的乡愁,走远的技艺,都一一向我们走来,与我们握手交流,令人感到新奇而绚丽,美好而动人。那始于宋代的渔鼓,余音悠扬。融合大漆技艺的“漆扇”,花样繁多,惊艳夺目。蘸上墨汁,铺上宣纸,拓包轻柔拍打,不多时,一幅济宁汉画像石拓片便跃然纸上……

这种高大上的文艺风范与接地气的市井民俗的完美融合,游客与非遗传承人的零距离互动,为这个别出心裁的集市平添了一种别样的浓浓风情和味道。在这里,集合了30多个非遗摊位,糖画、面人、泥塑、刺绣等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多名非遗传承人现场言传身教,让济宁地方非遗产品以更贴近生活的姿态、更深入地融入到了居民的生活和游客的体验之中。也让更多的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走近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带走非遗,助力非遗文化的发展传承。在这里,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艺术、从非遗体验到中医惠诊,一个个独特的体验项目,也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别样的文化盛宴,带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之旅,唤醒了人们对大运河畔市井民俗的美好记忆。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挑起了半个中国的扁担,那么扁担下那个承重的肩膀,就是济宁。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大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厚重积淀物。它囊括了中国若干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了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非国家因素。这种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宝贵资源,传承发展得好,就一定能为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它所蕴含着的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岁月匆匆过,沧桑许沉浮。昨天今天,千年万年,大运河仍在流淌,古老的民俗风情仍在。这个大运河边的文旅项目,就是立足传承发扬大运河文化而实施的一个文化驿站。它通过对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的修复焕新、设计改造、智能融合、业态延伸,还原了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并赋予其美食、音乐、文创、康养等不同功能定位,推动了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人文情怀与感官体验的互动,构建起了一个智慧化、沉浸式的体验平台。同时,它建在太白湖新区的大运河岸边,又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运河博物馆。围绕大运河文化,构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板,让古老的大运河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无论是湖,是海,是江还是河,生活在岸边的人们,都更盼望更珍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水清景秀的打卡之地,充分释放太白湖亲水乐水的人文活力,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共同心愿。

如果说大运河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巨著,那么济宁无疑又是书中最熠熠生辉的篇章之一。济宁因大运河而兴,京杭大运河流经于此,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让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的人文品格,这些人文品格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之中,世世代代温暖地流淌。大运河是历史的河,是文化的河。

济宁书法家王超现场写下了“我家就在岸上住”七个大字,献给此项目的建设者们。还书写了几幅李白赞美济宁的诗和描写大运河的书法作品。并当场向围观的孩子们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讲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辅导孩子们学习书法,评点他们的一幅幅书法作品。

【摄影/文稿:李威 郭轲 梁响】

责编:张若颖 终审:徐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