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纳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设计中,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决定》的这一战略部署,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发挥思政课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作用,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方向指明了路径。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从理工科高校自身特点出发,组建“科学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团队”(以下简称“教改团队”),在探索“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方面积极作为,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努力在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链条,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国内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大众网、搜狐网等权威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教改经验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暨思政课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上做了介绍。
首先,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高度重视在高校思政课中探索科学教育与科学文化传播模式创新,推动党在科技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入脑入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科技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适应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跨越,我党在科技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进科技向善”“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等等新的观点和新的论断接连提出。同时国家新修订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了涵盖科研经费管理、创新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国际科技合作与科技治理等领域的全面的创新政策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改团队结合不同授课对象和不同课程特点,按照“精准思政”的原则,精心准备授课资料,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些科技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通过解读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提高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增强投身科学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科技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故事,不断提升科学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增强“平视世界”的骨气、志气和底气。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到世界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思政课要取得扎实成效,必须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教改团队在授课过程中,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一我国科技发展始终坚持的“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向学生重点介绍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第四代核电站商运、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人工智能、新药创制等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创新自信。授课过程中,结合我国两院院士在引领国家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感人事例,引导青年学生在加深对我国伟大科技成就深远影响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的理解,深度挖掘这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科学文化元素的育人功能,不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强化科技伦理意识和科研工作规范养成,使崇尚科学、负责任创新、科技报国成为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再次,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全面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使青年学生成为传承和传播科学文化的主体。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将“设立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善用社会大课堂”的重要举措,并将其列在建好用好七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类别之首。教改团队坚持“使课堂具有社会实践性”这一教学改革理念,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规律,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列入学生思政课课外实践名录,构筑“思政科普地图”,充分发挥科学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育人功能,引导青年学生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使思政课有效发挥科学普及、科研诚信、科技伦理教育功能。同时将科普中国年度选题指南作为学生课内实践的主体内容,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家有关高水平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普及重点,感受和把握科技飞速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教改团队注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解读前沿科技、回应社会热点、宣传科学精神、释疑生活万象、澄清科学类谣言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思政课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有效渠道,提升青年学生应用科学思维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发挥当代青年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鼓励学生将科技研学成果通过短视频、随笔感想、新闻报道等方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青年学生将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成果进一步转化成为科学文化传播的载体,激励青年学生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经过多年探索,“科学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团队”以“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23年以来,教改团队教改经验获评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推荐的短视频成功入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视频征集活动,并在中国科协“风启学林”主题社区、中青报客户端、中青网以及中青在线展播;一部学生主创作品获得中国科协“风启学林”2023年度“最受欢迎学风主题作品”;教改团队指导的读书小组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资助计划“优秀读书小组”;展示教改团队教改成果的“大思政+大科普”学风涵养工作室获评中国科协“风启学林”2023年度“卓越工作室”。
(山东理工大学 牛凤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