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土著东夷人,四五千年前就开始“闯关东”?

山东土著东夷人,四五千年前就开始“闯关东”?

近期,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联合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孙波团队及烟台市博物馆等13家单位首次获取山东18个遗址的69例古基因组数据。8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dynam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Valley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新石器以来山东地区人群的遗传史》)为题在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上以长文形式发表。

这篇文章的发表,让人们对近六千年以来山东人群的古基因结构,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9月16日,古基因组学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接受采访指出:分析证明,早在古代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200-4600年)和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时期,山东土著东夷人,就和中原、南方,有了密切的血缘交流。

一是山东土著东夷人和中原人群有密切血缘交流。在大汶口文化人群中,有大量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组基因,包括西夏侯和岸堤二村,该组人群可以由黄河中游的仰韶人群one-way模拟,即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祖先成分占比100%。

二是山东土著东夷人和南方人群也有血缘交流。大汶口文化人群中,有中国南方古代人群组基因,包括刘林、三里河和午台遗址,他们除了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祖先成分,还需要12.9%-17.6%的中国南方古代人群混合模拟成功。其中,在刘林遗址(距今约5600-5100年)的人群中发现南方古代人群成分,表明南方人群至少在距今5600-5100年到达山东。另外,通过f4(一种判断人群间远近关系的算法)比较分析,课题组发现大汶口人群中的南方成分有部分是直接来源于中国南方人群,而非间接来源于中原人群。

山东龙山文化延续了大汶口时期的基因结构,山东龙山文化人群在遗传上基本(85.2%-100%)继承自大汶口文化人群。商周时期山东人群进一步受到中原人群的影响。秦汉之后,山东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基本上与现代山东人群一致。

上述分析研究证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古山东土著东夷人和中原、南方的血源交流频繁,在地域广度上超越今人的想象。从距今4000-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算起,大约用了2000年的时间,到秦汉时期进化到类似今天山东人的基因结构。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除了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组和中国南方古代人群组两种基因类型,更值得今天山东人关注的是“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组”。分析表明,包括傅家、五村和大汶口,他们除了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祖先成分,还需要额外22.2%-40.8%的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共同模拟成功。

“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组”基因携带者,很有可能就是山东早期生活人群——东夷土著人。这次基因分析说明,东夷土著人和中原、南方等地的基因交流在大汶口时期十分活跃,这说明,至少从大汶口开始,东夷土著就和中原、南方等地人群进行了血缘交流。那东夷土著又是怎样一个“种群”呢?他们分布在什么区域?

文少卿表示:基因分析表明,大汶口之前,环渤海古人群,包括山东和东北区域的古人群,在基因上更加接近。过去,在山东出土的史前人群个体比较高大,有一种怀疑和猜想,认为可能有高加索人基因,现在分析研究表明,这种怀疑和猜想并不成立。“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组”基因和东北亚地区的采集狩猎人群基因上更为接近,而东北亚人本身就比较高大。

此前,对山东后李文化、北辛文化人群组做的基因分析也显示,他们与东北亚人群比较接近。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7500年左右,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至8400年,年代上在大汶口文化之前,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遗址最为典型而得名。

这次古基因组研究从DNA的角度证实了山东考古文化的连续也伴随着基因上的大体上的连续。大汶口之前,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组和东北区域采集狩猎人群组基因相近,可以有一种猜想,即在新石器时代,古山东人和东北区域古人群已有往来,不排除山东土著东夷人那时就去了东北地区,当然这种交流很有可能是双向的。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