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如何过中秋?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山东人如何过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据《国语·周语》记载,我国夏、商时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还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管子·轻重己》记载了天子祭月的隆重场面:“秋至而禾熟,天子祀於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揔,带锡监,吹埙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

“最开始祭月只是帝王和贵族的活动,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逐渐演化成中秋节。”民俗专家鲁汉介绍,到了唐代,中秋节已经成为全民皆知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时候赏月之风已在全国流行,而且还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据《唐逸史》记载,开元时中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方士罗公远施展神通,邀玄宗游月宫,只见月宫中数百仙女,随音乐翩翩起舞于广庭之中,玄宗暗中记其声调。回到人间后,玄宗即命令伶官,依其所记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仙子的舞蹈,从此便有了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

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经成为以赏月聚饮为主要习俗的盛大节日,《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而吴牧《梦粱录》中也记载:“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此时的中秋节,已成为可以彻夜狂欢的全民节日。

元末以后,中秋节转为以拜月祈福、亲友团圆为主要习俗,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这一时期,团圆的主题逐渐成为中秋节的核心,而唐宋时期的赏月浪漫和饮酒狂欢之风则逐渐退去。

在山东这片土地上,中秋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民俗。“比如我们常说的嫦娥奔月,就与山东息息相关。”鲁汉说,相传出生于今潍坊寒亭的寒浞取代后羿后,一并把其妻子嫦娥纳入后宫,并为其大修宫殿,因为寒浞的部落为月亮图腾崇拜且所处之地为寒国,因此在流传中逐渐形成了“嫦娥奔月广寒宫”的传说,至今在潍坊还留存着嫦娥的“奔月台”。在济南,过中秋节民间有供奉兔子王的习俗,兔子王设计十分精巧可爱,一提里面的拉线,兔子就会作揖捣药,祭月之后兔子王便会给小孩做玩具,因此也成了旧时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在泰安一带,中秋节的风俗也很有特色。“不管是新嫁闺女,还是已出嫁多年的闺女,娘家八月十五这一天都要拿着月饼和鲤鱼去看闺女。”鲁汉说。除了传统的月饼,在山东潍坊和烟台,很多人家中秋节还会制作一种蒸的面食,叫做“月儿”、“月鼓”或“月糕”。清末潍县进士梁文灿所作《蝶恋花·中秋》有这样的描写:“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其中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指的就是这种面点。同样是应节食品,青岛即墨百姓会做一种特殊食品,叫“麦箭”,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

此外,微山湖地区,人们会在中秋节举行隆重的祭湖仪式,其中祭品非常考究,祭献的猪要黑色,羊要白色,不能有杂毛,俗称为“乌猪白羊”。祭时,将供品摆满船头,鞭炮加彩绸挂在大船桅杆上。点燃纸箔、鞭炮后,众人以长幼为序,向船跪拜,磕头祷告,求神明保佑丰收。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也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中秋音乐会、民俗文化表演、文艺联欢等新颖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着群众的节日生活,绿色、健康、文明的过节方式,逐渐取代了一些旧时风俗。但不管怎么改变,团圆和祈愿美好生活始终是中秋节不变的主题。“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不仅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追求。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