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结课作业。该课程是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是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人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颖、“美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山东省创办最早的美术学学科。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学界对美术学专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美术学专业教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社会意义日渐凸显。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问题针对性使其形成了多元化、多向度的学术格局和求真务实的学术倾向,“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将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由“课堂”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在教育外延不断扩展的同时,紧抓专业基础教育,师生们在项目管理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学术设计,增强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展开。
承优秀文脉,扬时代风帆
——张小磊《援非医疗队》人类命运共同体题材的表达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22级本科生张望青
指导教师:沈颖
摘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推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同年,山东美术馆新馆建成,十年间,山东美术界紧密围绕“两创”方针,坚定立足时代语境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专业化、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向前迈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中非命运共同体则开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十年来,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援非医疗,宛如一曲生命赞歌,回荡在新时代与人类共同命运的磅礴史诗里。本文将对山东美术馆推出的“践行‘两创’方针 弘扬时代精神:艺苑藏珍——山东美术馆馆藏精粹展”中作品《援非医疗队》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援非医疗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语境;文艺创作
一、立足传统——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推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两创方针”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变化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仍旧能为国家应对挑战、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着新的借鉴。十年间,我国社会各领域都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如当代汉服、非遗手造等传统文化深受年轻一代追捧与热爱,比起都市人们也更愿意将古城作为旅游目的地,带走的纪念品也逐渐偏向于有历史感、传统味的年画、非遗手艺等。从“唐宫夜宴”到“百年风华”,河南卫视的频繁出圈,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影响力。精彩的视觉效果和背后所蕴含着的是深刻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契合了当下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美好想象。内容上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展现形式上也更注重年轻群体的喜好,这便是“两创方针”践行的实际成果。
本次展览中,画家张小磊的作品《援非医疗队》描绘了中国解放军的一支医疗队在东非进行医疗援助的场景。作者借鉴了敦煌壁画的表达方式,画面中“黑色皮肤”同“黄色皮肤”色彩的强烈对比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使得画面古朴厚重,色彩浓烈。但同时,张小磊因师承中央美术学院唐勇力教授,在画面上沿用了唐勇力教授因敦煌壁画产生的灵感所创的工笔技法,即虚染法与脱落法。虚染法的运用,将写意的元素融入工笔绘画之中。不同皮肤颜色的对比使得艺术接受者对种族有了明显区分,但虚染的画面与背景却使得两种色彩呼应和谐,增强了画面两类人群的交流感,也传递着画家想表达的和谐与友爱。而脱落法使得画面斑驳,更具艺术感,对画面环境氛围起到了一定的烘托作用,对非洲地区生活环境的艰苦直观的进行表现。画家以意敷色、借色抒情,打破了传统工笔画的桎梏,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使得工笔画也带有了写意性。正如张小磊的导师唐勇力评价其作品时有言,“造型基础写实能力扎实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绘画的特点,那就是带有传统性的现代表现”。张小磊在作品中对敦煌文化以及工笔画传统的沿袭与创新,正是对于传统文化以及技艺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新式表达,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学习。
张小磊《援非医疗队》中国画 2019年
二 、扎根时代——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家的题材选择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画家张小磊为突出画作的当下感与时代性,聚焦时代核心与热门话题,以医疗队援助非洲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幅中国军队对非洲难民施以援手的画面。整幅画作中画家对于中国军人的刻画均为侧面,他们的视线均聚焦在不同方向的非洲人民身上,对军人外貌的留白式描写,却给了接受者更大的想象空间,让接受者感受到中国军人在援助时的专注与认真,体现了军人们对人民们真诚且深切的关怀。同时,紧凑集中的布局让画面中黄皮肤与黑皮肤的人群在空间上的距离缩减,也让接受者在心中拉近了中非人民之间的关系。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时至今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文艺创作也必须跟上时代和民族发展的脚步,接受者需要家国情怀的“中国表达”,与之对应的是,创作也需要带有大国气象、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作品。(援非医疗队)聚焦中非情谊,以贴近人民情感的故事,紧跟时代,表达真实。以小见大,通过医疗方面援助为重点,也隐喻着其他各方面中非之间的合作。整幅画作体现着中非人民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突出中非命运共同体概念,从而也延伸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主题。张小磊对《援非医疗队》画作主题的将山东美术馆新馆建成的十年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十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交织重叠,由区域到家国到人类,十年的线索不断变得厚重。张小磊也通过了工笔写意性的技法来表现国际视野下的终极人文关怀,及至人类命运的共同意识,创作出了这幅带有历史使命与思考的作品。
三、价值缔造——新时代作品内核的国际化表达
人道主义,关注着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重视人的价值。在许多人道主义画作中,我们看到画家对当代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而在(援非医疗队)中,画家则是把视角拓展到了世界中。作者关注到了非洲难民的生活窘境,与其他画作对难民形象的刻画相反,在对他们进行描绘时,运用了不同的造型去体现他们服饰的多样,同时用丰富的色彩与纹样刻画人物的衣物,从而体现不同民族的风情与特点。画家给予了平等的视角,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站在非洲人民的角度去探讨这幅画,“援助”一词是否会令他们感到不适,这件事也存在着争议。可毋庸置疑的是,中非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中国始终坚定地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在张小磊笔下,整幅画面均为对女性的刻画,女性群体自身所带的柔和感削弱了所绘场景的苦难与悲伤,反之则呈现着中国对非洲援助时的友善与关怀,给接受者以温暖感动的情感感受。整幅作品,不论是在技法上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入,还是题材上对弱势群体关怀性的选择,作者都将自身与画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让接受者产生共鸣,作品蕴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以及触动人心的艺术表现力,表现新时代作品内涵与时代与国际相呼应的强大艺术内核,给当代艺术家更多启示。
就“命运共同体”一词而言,命运的共同诠释着无论国家实力、文化差异各国命运紧紧相连。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应体现国际格局,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回应好现代化、国际化乃至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课题时应有的价值追求与取向。通过对艺术的思考、创新探索去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创造,为现实主义和当代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美术以文化自信体现人类命运共同意识给出自己的答案。
四、结语
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的使命,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和世界意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艺术的独特方式让各国人民在审美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命运共同的时代格局。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