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结课作业。该课程是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是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人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颖、“美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山东省创办最早的美术学学科。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学界对美术学专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美术学专业教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社会意义日渐凸显。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问题针对性使其形成了多元化、多向度的学术格局和求真务实的学术倾向,“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将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由“课堂”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在教育外延不断扩展的同时,紧抓专业基础教育,师生们在项目管理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学术设计,增强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展开。
越向高原天路的格桑花
——王沂光高原主题油画之我见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22级本科生张华睿
指导教师:沈颖
在心的灵境内,自由飘飞,越向天边!双颊通红、秀美纯朴的藏族少女,跳跃奔腾、充满灵性的牦牛,全都脱离了地球引力这个亘古束缚,仿若轻灵漫步的高原精灵,在无所凭籍地浮游,是在自由自在的飘飞。在苍凉浑穆、宏阔博大、充满神秘宗教气息的青藏高原背景之上,和天光云影、日月星辰、雪山河流、野花飞鸟,共同营造出冥想一样的,唯美浪漫、空灵玄妙、自由超迈的艺术境界。王沂光丰富的色彩结构和画面构成独具个人风格,同时,王沂光作为大路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所呈现的视觉元素,映射着青藏铁路建设中藏民的精神面貌,肩负书写历史的道义责任,表现出细腻深刻的人文关怀。
王沂光,1962年生于山东临沂。15岁便考入山东泰安师范学院美术系,199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于1990年任职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高级美术师,自此便于铁路结缘,这也是他的作品中多呈现出铁道元素的重要因素之一。王沂光,作为“大路美术群体”的优秀油画家,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美术创作和西藏文化的研究,见证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全程和新西藏的变化,是中国画坛40年“大路画展”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其展现中国铁建的作品“多是以一种象征和浪漫抒情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自2002年青藏铁路开工以来,他就多次进入青藏高原体验生活。他说:“青藏高原的天阔地广、纯净明亮与当地人们的乐天心境感染着我。藏族同胞与动植物的家密关系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当时在青藏,王沂光因高原缺氧,常常躺在草甸上大口大口地喘息并细细体味着看到充满活力的藏族少女与牦牛牛嬉戏奔跑时的场景,眼前的藏女确有一种“飞天”在世的印象,人与“高原之舟”牦牛那种充满人情味关系的童话世界就在眼前,正是这种切身处地的真切体验使得王沂光的画面构成中呈现了一种“升腾”的意象。
图 1《只为守候你的到来》200x150cm 2011年 王沂光
图 2《默语》100x100cm 王沂光
图 3《报春》140x130cm 王沂光
王沂光作品构思中的“升腾”意象创构 “升腾”是指“超脱尘世“上升”“向高处迁移” 等意思,在作品《只为守候你的到来》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奔跑跳跃的牦牛和牛背上洒脱灵动的少女,他们仿佛跃出画面,升向灵境一般,又如图2、图3所示,王沂光画面中的人与动物仿佛要脱离地心引力般地自由起舞。这便是王沂光创构的“升腾”之感,是其绘画中的一种意象表现,是其在长期西藏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在其视觉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意向性的图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王沂光作品中的视觉创作意向是借助有形的“升腾”来激活无形的“生命力”。
从陈丹青的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组画》,到画家王沂光西藏系列的油画,是中国艺术界的一种呼应和轮回。陈丹青剥离了西藏题材绘画中简单直白的民族特色和宣讲意味,成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载体,重新张扬了现实主义风格的美感。而王沂光的画作,给我们展现了万丈红尘中的超然境界,人间罕见的至纯至真至善至美,在那个神灵与人同在世界中,留驻生命本身的诗意和梦境。王沂光的油画创作灵感来自西藏,是他在雪域高原的视觉记忆的重现。那些美丽的传说,那些在画布上被塑造的美丽动人的形象,都给人们以强烈的运动 感,那些翱翔的少女和飞动的牦牛,都展现出自由灵动的“升腾”之感,这也是王沂光画作独到之处。
相较于其他现代写实主义画家,王沂光的作品更加注重将感官放在首位。以《只为守候你的到来》为例,他注重观察人物与牦牛沐浴在阳光下的形态和光影,努力在画面中表现阳光下画面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色彩对比,色彩鲜艳明亮,将高透的绿色和蓝色在画面上大面积铺开,并通过绿色的明暗过渡给人草原云波浩渺,光影流转的自然惬意,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主体氛围,在画面左上角呈现出光下的人影——手拿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礼仪哈达的藏民,乘坐青藏铁路远道而来的客人,既使得画面中呈现光感,层次分明,又营造了草原欣欣向荣的生命感。画面整体色调和谐而统一,女子的服饰和牦牛的颜色相对鲜艳,与背景的草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她的面部表情平和而宁静,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坚定与力量。她的身姿优雅而挺拔,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形象塑造不仅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魅力,也表达了画家对于女性力量的赞美与肯定。犹如画龙点睛,打破了画面宁静安静的氛围,更加突出藏族姑娘欢愉洒脱自由自在的形象特征。在对画面的光线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幅画光自左上至右下照射,顶光部分如女孩的侧脸、牦牛的尾巴及牛角线条细腻柔和,背光部分如黑色牦牛的身体、玛尼石硬朗有力,整幅画面线条根据光影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律动感,为画面建立了体积感,呈现出立体的视觉体验,画面更加逼真灵动,给予观者不同寻常的感官感受。
图 4《半个月亮》油画130×140cm 2004年 王沂光
图5《雪莲》油画120×140cm 2004年 王沂光
在王沂光的创作理念当中,艺术创作构图新颖别致,其构思也别有韵味。构思符合生活的逻辑,来自生活的艺术创作内容才具灵性,作品才会真实感人。王沂光认为,如果先有了构图,会限制构思。这方面,在王沂光的访谈当中有提到。他说他一般先要出去写生然后再回去画画,也就是说需要先去体验生活,有所体会再进行创作。“体验不仅涉及到表面的感官知觉和直接性的间题,而且和我们对意识到的东西理解得深刻与否密切相关。”这一点与王沂光作品中的“升腾”意象交相呼应,王沂光的作品《只为守候你的到来》中,画面整体呈现对角线构图的构图方式,藏女和牦牛的形体是呈现向左上角草原部分跃动,同时藏女向延伸方向伸手,仿佛在努力抓住什么,符合人体及画面构成需要,以此给人以无限遐想。在《雪莲》中,出于画面构成的需要,藏女和耗牛的形体描绘是向下跃动;而《半个月亮》中则是随着地形的改变,耗牛和藏女的形体向上跃动。王沂光通过在写生过程中捕捉到的生活中变化的微妙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所以,作品因对诸多微妙光影变化的捕捉而具有了灵动感。《天那边》画面中牦牛以及小姑娘温和与期待的目光耐人寻味, 而牦牛的姿势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王沂光说:“一开始我构思的画面是要画山一样的感觉,得有牛,然后就想着牛只有坐下才能有这个形状,于是把牦牛的坐姿拟人化并进行夸张。”王沂光用小姑娘拥抱牦牛的姿势借以表达铁路带给姑娘的一丝对未知事物的不安,但更多的是欣喜。小姑娘紧紧地抱着牦牛,高大的巨牛仿佛一个守护者,夕阳的光洒在了巨牛和小女孩身上,牛身上的冷暖过度自然,整幅作品表现出了铁路修到家乡时,藏区小女孩的渴望与喜悦。王沂光创作画面形象的时候,从画面色调到画面构成再到画面构成的整个力度的分布都是其着力思考的,所以使得作品形象显得灵动。
图 6王沂光《彩影》油画 130×140cm 2008年
图 7王沂光《彩影》(部分)油画
图 8《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部分)200x150cm 2011年 王沂光
作为“大路美术群体”的一位优秀油画家,王沂光的高原主题作品几乎贯通了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他既不是简单地通过开凿隧道、架桥铺路来展示铁路建设恢宏壮阔的场面,也不是直白地通过恶劣的工作环境来表现挥汗如雨、不畏艰险的筑路工人勤劳朴实的品质,而是以一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甚至在他有的作品中对于铁路描绘的画幅甚至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或置于画面四角,或隐于人物之后(如图7、8所示)。作者巧妙地通过隐喻的手法展现出中国的铁路建设给人们创造出一种幸福生活,是现实的铁轨通向了梦想之路,展现出楚特的人文关怀。同时铁建人助力铁路沿线的人们逐梦是王沂光作品“升腾”意象的由来。铁路建设能带给铁路沿线人的美好生活与向往,是不畏酷暑、严寒、风雪、 雷雨、冰雹等各种极端天气 ,不畏惧各种艰辛困苦,背井离乡的铁建人最愿意看到的。铁建人的信念和对铁路沿线人们生活改变的祈愿在王沂光的画笔下化成诗意,呈现出梦境般的瑰丽与绚烂,呈现出诸多超越现实的“升腾”意象。显然,王沂光运用象征主义所表达的寓意,远比那些直白地表现铁路建设生活的作品要深刻丰富得多。这不仅在表现铁路建设题材的绘画创作上是一种突破,而且也把这种具有定向主题的美术创作提升到现代艺术水准,体现了主题性艺术创作的现代性探索。
在王沂光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高原年轻女孩们无忧无虑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这位艺术家,帮助他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轻松、梦想、甚至是一些超自然的东西,那些生动的女孩漂浮的形象突出了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他的灵魂。作者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展现出了新时代与自然环境交融碰撞下青藏高原人的独特精神面貌,以其独到的画面构建展现了新时代密结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王沂光高原题材油画的创作自于中国青藏高原铁建独特而丰富的生活,这造就了王沂光作品的生活底蕴与人文精神含量。但生活本身不是艺术,艺术不仅需要生活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还需要艺术想象的再造和艺术生产的加工,而王沂光如今卓越的艺术成就,或许正是源于他对人类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深入思考,源于他浓厚的人文关怀。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