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结课作业。该课程是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是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人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颖、“美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山东省创办最早的美术学学科。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学界对美术学专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美术学专业教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社会意义日渐凸显。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问题针对性使其形成了多元化、多向度的学术格局和求真务实的学术倾向,“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将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由“课堂”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在教育外延不断扩展的同时,紧抓专业基础教育,师生们在项目管理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学术设计,增强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展开。
浅析郭洪蕖《渔村三月》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22级本科生张芳瑗
指导教师:沈颖
现郭洪蕖的中国画作品《渔村三月》被山东美术馆收藏,该画作在22年“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山东省美术书法摄影展中作为重大主题作品展出,且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被评为进京展出作品,并取得荣成市近年来参加国家级画展中中国画的最好成绩。
画中,渔村三月,春暖花开,渔民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耕海牧渔,身着花色罩衣扎着各色头巾的渔妇整理着惊人的绳索,为即将开始的海上养殖生产准备,作者抓住渔妇拉扯绳锁这一现实的场景,运用工笔重彩展现了勤劳的胶东渔妇在劳动中充满动感的韵律之美和力量之美,交谍盘附的线面排比铺陈,纵横跌宕丰富了画面形式语言,把观者的画面视觉与想象延伸至外源增强了画面张力,以大面积的暖色调矿物质原料为主,再现了渔村三月红红火火的劳动场景。该幅画作所体现的女性视角的时代意义、创作中的巧思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画现状与困境都是十分值得考究的。
一、时代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既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渔村三月》则定是符合了当今新时代下艺术创作之路的应有实力,能讴歌新时代,用画笔倾情人民形象,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艺创作指导思想,并将其体现在了国画中。
而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使更多的创作者转向人物画去体现主旋律,在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入选的604幅中国画中,绝大部分也都是人物画。郭洪蕖作为滨海城市的创作者,则选择了海边渔妇劳作的场景进行创作,用重彩的表现形式,颜料和水在纸上晕染更迭,极写实的手法将人们修船补网,一番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表现出来。郭洪蕖是将视角定格在乡村劳动人民身上,既体现微观人生,又暗隐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妇女耳中的耳机,兜中的手机”等细微之处都将劳动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和闲暇小憩的生活享受体现出来,既体现出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坚韧,又表现出工人阶层可以给人的美好心灵的震撼。创作者将这幅画命名为《渔村三月》,而“三月”在这幅女性群像人物画中就有了别样的暗喻,作者将时间定格在三月,是否是因为3月中有对国际女性专有的庆祝节日——三八妇女节,若将“三月”与画中的正在劳作的女性所对应,这更是郭洪蕖借渔妇对国际妇女的一种致敬。
中国画中的女性题材毋庸置疑占据半壁江山,而郭洪蕖用极强地工笔写实技法,从正在修船补网中的女性群像中将新时代女性力量展现出来。作为新时代女性画家,作者立足时代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这条垂直线,纵向嵌入女性视角,能撸起袖子为美好生活艰苦奋斗的绝不止有男性,深刻向世人展示这是一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而由“妇女”能走向“女性”则需要更多的女性视角画作来推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时代更替,都市中的女性形象无疑更能吸引创作者的注意,时髦的穿着,俏丽的打扮更能体现女性生活的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转变,然而创作者将视角安放在乡下劳作的妇女身上,将女性所拥有的力量美弘扬到极点,将“自强、自爱的新时代女性”形象无限放大落实。
二、被遮蔽的面部
在《渔村三月》这幅画中最能引人深思的一点在于,画中十位妇女的面部都被纱巾或口罩刻意遮挡住了,正在修整渔网的妇女为了遮阳或吸入灰尘所以佩戴面巾可以理解,但这又是否是作者为了掩盖自身对画人物面部的技术不精亦或是想给人一种神秘而含蓄的感觉呢?那将十位妇女的面部完整的展现出来又未尝不可呢?
作为人物画,人物的眼神能够直接反应一个人的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并通过增强眼睛的立体感和深度,使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逼真,且能展示创作者深厚的绘画技法。而面部表情作为人物画不可或缺的因素,更可以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创作者也完全可以通过对面部表情的处理加倍体现十位妇女工作时的认真努力,使女性形象更加逼真具有感染力。而艺术家创作时对人物面部的遮挡和隐藏,可以创造出更加引人入胜和富有深度的视觉效果。不仅能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同时也能引发了人们对隐藏和显露、真实和幻象等议题的深思。更是艺术家们对人性、社会和视觉认知的深刻反思和探索。首先,郭洪蕖将每一个妇女的脸部进行隐匿,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创作者并不认为这些面庞仅可以代表这幅画中的拉扯绳索的妇女,并未将脸部具象化,是因为他们可以代表千千万万努力劳作的妇女,亦是女性视角的放大化,更是不对女性进行具象定义的隐匿。其次,观美术史中画家所展现正在劳作的女性形象,如米勒的《拾穗者》描绘了三名农妇弯腰拾捡麦穗的场景。在广阔的土地上三名农妇“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的拾捡着地上的麦穗,与《渔村三月》有类似之处的是三名农妇的头上也围着头巾且米勒也并没有将三名妇女的正面表情刻画出来,甚至连清晰地面部也没有描绘出来。但这幅画却将农民的朴实、善良、醇厚通过真实的的形象及情景自然的表达了出来。同样库尔贝的《筛麦妇》仅通过展示筛麦妇独特的背影,描绘她毫无修饰的自然身姿,通过妇女的劳动场景来歌颂着劳动的光荣。这两幅画作同样都是未将妇女的面部精确的表露,但却造就了美术史中经典的劳作妇女的形象。所以创作者对渔妇的面部进行遮挡时,同样也传达出了对劳动女性的致敬。
三、家乡渔妇的力量与美丽
作为女性画家,郭洪蕖通过《渔村三月》这幅作品展现了她对女性形象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她通过作品传达了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同时展现了自己对女性形象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为女性在艺术领域的发声和表达贡献了力量。郭洪蕖将视角定格在海边的渔妇身上,抓住人们修船补网拉扯绳索的繁忙景象进行描绘,与其作为海边人对家乡的情感,以及渔妇传达给创作者的女性力量是分不开的。
滨海小城,村舍依山傍海而建,花岗岩砌起的院墙,海草铺着的屋顶,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正直三月,妇女们热火朝天的忙着修船补网,在海边采风的郭洪蕖,将眼前景象用颜料与水的晕染完美的复刻在纸上,重彩的表现形式,错落的笔触,充满意外与偶然,让灵动飘逸的物象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厚重与粗粝,层次也更加的丰富完整。作者自述中讲到,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渔村写生已有一摞,每次翻阅都仿佛触碰到了生活中最原始、最粗粝、最斑驳的纹理。这些写生图不乏记录着海滨城市的美景、渔民们的日常劳作场景、更不断地向艺术家传递着渔民们为渔村打渔事业做出的努力。长长的绳索由十位渔妇拉起整理,反复使用很多年的绳索充满着年岁的沧桑感,绳索上挂有的牡蛎壳、结石等都成为了作者入画的元素,作者在亲身看到渔妇们拉扯绳索的姿态后,决定将十名渔妇放在一起成为一排来凸显力量的叠加感,更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女性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感。
郭洪蕖立足家乡,用重笔工彩将海边渔妇的形象描绘出来,用饱满鲜亮而丰富的色彩将女性形象的美丽和魅力展现出来。深刻赞颂家乡渔妇的劳作精神,并让观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创作者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总观,《渔村三月》作为工笔重彩的国画作品,无论是其技法或是张弛有度的线面铺排,亦或是画作所延伸出来的形式语言,其现实意义都是非常值得赞颂的。其作为人物画通过对画面人物的排布以及遮蔽面部等巧思的加入,成功的将海边渔妇形象展现的生动形象,更加使作品生动和具有张力。新时代的中国画能发展出新的风貌、新特征、新气象和新面貌,国画创作者们也应该立足自身创作主题,关注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自身面貌,体现更加现实深刻的创作主题,使中国画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