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十周年 千年运河旧貌换新颜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申遗成功十周年 千年运河旧貌换新颜

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马辉 郭刚 报道 6月21日,济宁港航龙拱港,大运河迎来“济苏绿色穿巴”首航,济宁港与苏州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马辉 郭刚 报道 6月21日,济宁港航龙拱港,大运河迎来“济苏绿色穿巴”首航,济宁港与苏州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014年6月22日,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年来,山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沿线拥有南运河德州段、中河台儿庄段、汶上南旺分水枢纽、东平戴村坝等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在聊城交汇,留下大量运河相关遗迹。围绕运河,聊城诞生了众多民间艺术,山东快书、八角鼓、东昌木版年画、葫芦雕刻等闻名遐迩。2021年底,聊城启动运河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2023年5月,修葺一新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重新开放,成为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德州段在大运河山东段中开挖最早、历时最长,拥有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风貌。2021年8月,德州市组建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启动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自指挥部成立以来,编制完成《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构建了“一廊六片”的总体布局。

泰安段是明清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泰安市深入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加大运河文化遗产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力度,促进运河文化与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深度融合。

新时代的大运河(山东段)愈发显示出勃勃生机。山东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统筹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打造和旅游服务保障,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近年来,枣庄市台儿庄区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新建了一批文化展馆,策划了丰富多样的非遗活动展演。走进中国运河招幌博物馆,10余处京杭大运河流域内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店铺被生动还原,600余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各式招幌令人应接不暇。而在台儿庄古城内,类似的文化展馆有40余座。每逢假期,台儿庄古城便会组织开展一系列非遗类演艺活动。

济宁因运河而兴,被称为“运河之都”。6月22日,记者从济宁市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济宁港航业努力克服大宗货物需求不稳、市场波动影响,深挖货源、大抓产业、拓展物贸,港航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指标持续向好,1—5月,完成货物吞吐量4034.3万吨、同比增长44.3%,集装箱吞吐量13.13万标箱、同比增长85.1%。

作为京杭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多年来,济宁聚焦“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目标,全力突破现代港航物流产业,全力突破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强梁山港、龙拱港、跃进港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黄金坐标”区位优势,在京杭运河与瓦日铁路相距最近的梁山县“点穴式”建设梁山港,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让瓦日铁路与长江通过京杭运河成功“牵手”,让济宁这个不临江、不靠海的城市实现通江达海。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韩雨婷 吕光社 通讯员 马辉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