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奔波1300公里,聆听城与乡“幸福变奏曲”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济南:奔波1300公里,聆听城与乡“幸福变奏曲”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愿景和向往。对于一座正在加快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城市来说,向上向好的变化就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盛夏时节,济南举行了一次“顶格”会议——全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把会场“搬”到旷野乡村、老旧小区、城市公园、生态河道,在1300公里的行程中看“新”与“兴”的成效,看老百姓期盼的幸福生活几何。

考察人员走山村、过郊野、穿溪流、进农户,在现场“沉浸式”感受“更新”“振兴”带来的现实变化。

每当看到曾经低矮密集的连片平房改造成如今高大敞亮的新小区,杂草密集的小河沟改造成为河畅景美的CityWalk廊道,破旧呆板的古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浪漫的“新网红”,闲置良久的旧民房升级改造成有着独特风格的新茶社、新民宿,心里有种莫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就是济南城与乡的“幸福变奏曲”吧!

老城的蜕变与新生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如今,千年古城济南的经纬肌理正不断焕新,城市的角落更加靓丽,便民环境也更为宜居。考察人员走进一处处城市更新项目现场,看城中村的“华丽转身”、老旧小区“智慧升级”、老厂房的“蜕变重生”……眼中尽是变化,不变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情怀和温度。

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路径如何、方法怎样,评判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来。

城市更新不是为了更新而更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事实证明,凡是在工作中把群众摆在第一位,就能实现城市更新与群众宜居安居的双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变“要我更新”为“我要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

城市更新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发展工程。比如,历城区龙湖新东站TOD片区改造项目、槐荫区铅笔厂片区改造——远洋广场项目,都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引入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对地块进行整体开发建设运营,打造成为多功能商业板块,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济南高新区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创新采用土地分层出让模式,地上建设公益性体育场,地下建设停车场和商业街区,既充分盘活利用地下空间、回笼建设资金,又更好满足园区群众各类生活需求,真正实现可持续运营。环联1904商业街区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开发运营,截至目前已入驻1200余家商户,日均接待客流量6万余人,央视两次报道点赞,成为全市夜经济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着独特的时代价值,见证着城市的演绎历程,是城市的根基所在。对于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强化历史文化传承是一道“必答题”。

“解题”的过程,也是老城蜕变与重生的过程。通过现场观摩可以发现,坚持“生态、形态、文态”并重、“规划、建设、运营”并行的做法十分明智。一方面,留住城市文脉,做好文保建筑、名人故居以及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史料挖掘工作,打造诗城词都、曲山艺海、书香济南、海右文艺等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将历史元素与新型业态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引爆点”。如此一来,济南的历史城区不仅“活”起来,还能真正“火”起来。

古村落的勃兴与重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下的泉城热辣滚烫,乡村振兴也正如火如荼。考察人员进乡村,入片区,看项目,一幅幅产业兴旺、村村和美的城乡融合发展画卷,是济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未来发展蓝图的生动描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观摩活动所到的乡村,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项目,以产业融合带动生态、人才、文化等相互融合。在一项项富民增收的产业项目的带动下,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钢城区乔店村建设石磨面粉、食品加工等项目,成立运营电商直播中心,构建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三产融合富民产业链;长清区金庄村坚持农业、工业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园,吸引包括9家规上企业在内的22家企业落地,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20万元;长清区义灵关村、平阴县东唐村、庄科村,也都注重多元化发展种植、采摘、加工、民宿等乡村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这些农村的振兴实践表明,推动乡村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必须立足农业农村实际,加强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通过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和绿色发展来振兴农业。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既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空间载体,更是无数农民扎根生长的家园和故土。探索“党员五户联动”治理方式、建设数字化乡村管理平台、传承优秀乡土文化……观摩中,不少乡村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这条主线,将建设和美乡村美好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图景。比如,济阳区郭家村实施“党建+产业”工作法,联合周边村庄建立“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运营机制,黄瓜产业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带动周边村庄种植黄瓜1万亩以上。

久久为功,阔步前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斗路上,济南会有更多生动实践,探索更具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镌刻更多济南印记。

更新与振兴的“项目辩证法”

一砖一瓦,事关百姓安居;一屋一檐,体现城市风貌;一村一业,见证乡村蝶变。

观摩“更新”和“振兴”项目,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城乡“颜值”与“气质”的显著提升,确实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济南的老城通过城市更新完全能够焕发生机活力,济南的古村落通过乡村振兴完全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向往之地。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把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打法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成效,把城市巨大的潜在能力充分释放为现实的增长速度、发展质量,关键在狠抓工作落实、狠抓项目落地。

对济南而言,“项目”正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今年,全市项目建设主题升级为“项目深化”,特别是在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等五个环节上“三看三深化”的要求,让项目深入“扎根”济南,为全市经济运行持续注入活力。

通过现场观摩,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推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项目深化”,一定要紧贴自身实际,发挥好比较优势,更好彰显城市特色、焕发蓬勃活力。

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奋斗。

从济南市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总结评议会议上传递出的一个明确信号——

接下来的济南城市更新,将在更新模式上更加注重存量更新,在更新主体上更加突出多元参与,在更新方式上更加强调运营驱动,在更新理念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抓好加快项目建设、保障群众安居、项目可持续运营、推动治理增效等重点工作。

接下来的济南乡村振兴,在推进取向上将注重“由表及里”,在推进动力上注重“内外结合”,在推进路径上注重“连片打造”,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村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逐步实现乡村全域全面振兴。

待到明年夏天的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济南的城与乡将是另外一番好风景!

(济南日报 记者:王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