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火”了,老字号“活”了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山东:博物馆“火”了,老字号“活”了

被戏称为“呱啦叶子”的周村烧饼,纸一样薄,入口嘎嘣脆,唇齿留香;传承两千多年,滋补养生,东阿阿胶名扬天下;真材实料、肥而不腻,来到济南,超意兴把子肉是必尝的美食。企业代代发展、民众口口相传,从衣食住行到工艺美术,各行各业都有诸如周村烧饼、东阿阿胶这样的老字号。从古代到现代,老字号是牌匾,是口碑,更是一个地区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记忆。

如何生动展现老字号的文化遗产价值、讲好老字号的故事?作为推广老字号的文化载体,一直以来,老字号博物馆备受公众期待。据老字号数字博物馆分布图,当前山东共有中华老字号59家,山东老字号256家,这些老字号平均年龄96岁,百年以上企业共有108家。

“只能看不能摸”是大家参观博物馆都知道的规矩。山东博物馆与山东省老字号企业协会联合打造的“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中,风筝、木版年画、掐丝珐琅、陶瓷拉坯、手工皂……不仅能看,还能摸、能做、能带走。在山东,这样的老字号博物馆有65家。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老字号历史,传承非遗工艺,过足了一把文化瘾。从历史深处走向大众,博物馆“火”了,老字号“活”了。

老字号价值在于“老”

历经风雨动荡、兴衰沉浮,保存至今,老字号是指传承独特产品、技艺或服务、理念,取得社会广泛认同的品牌。在时间的沉淀下,代代发展、口口相传的老字号,展现出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老字号品牌不仅是商业标志,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顶层规划层面,这项工作一直备受重视。自2006年《商务部关于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的通知》开始,老字号振兴工程便已徐徐展开。2022年,《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

事实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活需求变化,部分老字号因为传统技艺传承难、经营管理困难、产品更新慢、品牌形象模糊等问题,逐渐消逝,有的老字号已经淡出公众视野。官方数据显示,现存的一千多家中华老字号,只有10%生产经营效益较好,能维持盈亏平衡的企业仅为40%,其余都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长期经营不善的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老字号来说,怎么被新时代的消费者看到,是它们首要关心的问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吃得开。

底蕴深厚的老字号想突破难题,首先要建立文化认同,品牌才能有市场,因此老字号博物馆出现集群式发展意义深刻。老字号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老字号博物馆给企业带来了新活力,激发了消费力。展示老字号的发展历程、产品制作过程和品牌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老字号,激活老字号的创新动力,使文、商、旅三者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老字号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互动体验和教育活动,老字号博物馆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空间,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活态的文化遗产

需要活态的传承

传承文脉,老字号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成为共享的文化资源,这是面对新的市场、新的受众、新的需求,老字号求新求变、自我革新的真实写照。

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活态的传承。在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观众可以体验掐丝珐琅、做木版年画或者中医药香囊,还可以学习鲁绣技艺、陶瓷拉坯,或者制作风筝,欢声笑语不断。淄博的周村烧饼博物馆,观众可以看到周村烧饼的历史沿革,感受劳动人民的朴实和智慧,吃到香脆的烧饼。中国龙口粉丝博物馆、菏泽非遗传承馆、文登金长林花饽饽体验基地、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老字号遍地开花,吸引了大量民众前往体验。

老字号博物馆火了,除了收藏、展示的功能,靠近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创新传承方式,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让老字号“活起来”。

据统计,全省已建成开放老字号博物馆65家,共有各类藏品2.4万余件,21家老字号博物馆被所在城市纳入精品旅游推荐路线,30余家老字号企业博物馆开设手工体验项目。老字号的历史发展过程、非遗技艺的再现和行业科普、老字号的传承创新是老字号博物馆的重点内容。

文博热的映衬下,老字号博物馆凭借自身特色,重塑文化内涵与外延,成为文旅新热点。平均年龄96岁的山东老字号,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中国阿胶博物馆、周村烧饼博物馆、济南泉水豆腐博物馆等都是年轻人City walk的必打卡项目。创新消费场景,一些老字号博物馆与剧本杀等业态融合,开发数字IP,文旅产品和服务亮点不断。

老字号要打出新招牌

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老字号必须抓住消费者,才能抓住下一个时代。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老字号就应该提供什么。有人说老字号的“老”,是老百姓的“老”,此言不虚——老字号多年树立的金字招牌并非一劳永逸,更不能倚老卖老,只有服务好老百姓,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产品质量很重要,品牌营销也要跟上。在山东,除了老字号博物馆的尝试,越来越多的老字号,尝试打出新招牌。

青岛啤酒推出“夜猫子”系列IP,采用盲盒形式发售,同步打造“夜猫子潮晚店”,备受年轻人热捧。东阿阿胶加强数字研发,推出阿胶粉、阿胶奶茶等新产品,通过跨界联名,让养生年轻化、常态化。周村烧饼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将烧饼厚度加工至0.35毫米。基于技术实力再创新,开展跨界联名,开创“烧饼配酸奶”新吃法,让周村烧饼年轻起来,成为时尚下午茶。

老字号也是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博物馆“老字号”体验项目,是切合当下年轻人心理的体验式营销代表。现场演示、沉浸体验、享受成果,短短几小时,既参与了过程,也学到了知识,还为参与者提供极大的情绪价值。比如,青岛啤酒博物馆,以独有的啤酒文化为特色,由青啤百年老厂改扩而成,融入工业旅游,观众沉浸式体验,可看、可玩、可吃,文创、美食、历史、文化立体呈现,还推出了首个啤酒主题沉浸光影趣游互动剧场,充分展现青岛啤酒百年品牌的魅力。在小红书App,有关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打卡笔记有一万六千多条。

老字号的出路在于“新”。文化学者白志如认为:“老字号企业博物馆的整体趋势是将企业文化和旅游消费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博物馆就成了消费、品牌传播和老字号文化传播的集合空间。”要通过“发展老字号商品及其衍生物、促进老字号符号生成与城市传播、将老字号融入城市景观和空间中进行开发、实现老字号跨界合作与产业链生成”四种融合路径,推动老字号和城市文化旅游发展。老味道、老情怀、老口碑,要着眼当下需求,抓住大众心理,为老字号注入新故事,延续魅力。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