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仁义胡同历史考略——兼谈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体会

聊城仁义胡同历史考略——兼谈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体会

应邀参加由聊城市社科联立项的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团队,作为词曲作者,我们倍感荣幸和责任重大。在市社科联领导及业内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从采风到文稿、曲谱形成乃至排练首演录制完成,一路走来,即有创作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更多的是我们对聊城这座美丽的江北水城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仁义胡同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的东侧。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1609年--1665年),是清朝开国状元,官居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等职,加太子太保,太子玄烨(康熙皇帝)的老师,仁义胡同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任职期间。

说起仁义胡同,全国不下百余个,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传说故事相似,且都引用了“千里投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究竟诗出何人,至今无考。有人说,作者是清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1637年--1708年),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傅以渐生于1609年,长于张英28岁。张英“让墙”的时侯,傅以渐让墙的故事早已发生了,因此,前者怎么会引用后者的诗句呢?当然,我们也没有证据说诗的作者一定是傅以渐。据旧《朝城县志》记载,在傅以渐让墙故事的前面,还有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聊城市莘县朝城镇仁义胡同的故事:明朝大臣江东(1508—1565年,官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江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大总督)的家人因与邻居之间发生宅基争端就写信求助,江东回信写的也是这首让墙诗。显而易见,这说明至少在明朝时就有了这首让墙诗,此后的任何人都不应是原创作者,都只是引用。因此,说张英是让墙诗作者是毫无根据的。

就目前可查证的资料显示,全国有仁义胡同百余家(或名“三尺巷”“六尺巷”),到底哪家是正宗,姑且不论,也无可论争。但是,让墙诗的作者究竟何许人也?笔者以为,单就聊城傅氏家族的仁义胡同而言,有两大亮点与众不同:

一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聊城号称“江北水城”。东昌湖、大运河,两水交流环城,水域面积与西湖相差无几。正如剧词中所描述:“美丽的东昌湖碧波荡漾,大运河腾细浪扬帆起航。傍绿水,仁义胡同传佳话,胡同里的故事话儿长……”好一幅美丽的江北水城画卷,好一个温馨的仁义胡同就在湖边!

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县志记载:傅以渐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也是他很尊重的老臣。当康熙南巡路过东昌府,得知发生在傅以渐家让墙的故事之后,感动不已,钦赐御匾,挥毫写下“仁义胡同”四个大字。这是一个标识性的历史事件。自此,聊城“仁义胡同”名声大振。

作为文艺创作,将塑造人物、故事情节上的虚构和拔高,是一种手段。但写类似于民间文学性的聊城仁义胡同这种历史题材,虚构拔高的创作手段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傅以渐这个历史人物是真的,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是真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真的。真人真事且有情有趣儿,正是作者踏破铁鞋所觅到的最好素材。这种素材中的人物、故事、情感足以展示高大上的正能量了,何须再人为的去虚构拔高?去弄真成假?因为,把时针倒拨到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用山东琴书这个古老的非遗文化形式,纪实性地去艺术性重述昨天的故事,足可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讴歌新时代新人新事新风尚。我们运用的就是这种创作方法——原汁原味原生态地去还原这个胡同里所发生故事,而没有人为的去虚构故事、拔高人物。我们能做到的,也只能如此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这哪是艺术品呀,纯属一宣传品。我们认为,艺术品也好,宣传品也罢,反正这个作品经优秀青年艺术家王萌这么一唱,知道聊城仁义胡同的人多了,爱听琴书的人多了,讲仁义和谐与人为善的人多了,仅此足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作品进一步加工完善,提高艺术质量,更好地去为人民大众服务。

自动播放

仁义胡同的故事

(山东琴书)

美丽的东昌湖碧波蕩漾,

大运河腾细浪扬帆起航。

傍绿水,仁义胡同传佳话,

胡同里的故事话儿长。

数风流聊城人抚今追往,

有多少英雄贤达时代栋梁。

大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

官居兵部理朝纲。

他为政清廉人高尚,

才高出口皆文章。

这一天,理政退朝官邸坐,

仆人禀报进书房。

(白)禀老爷,现有家书一封呈上。

(白)傅以渐打开家书仔细观看,上写道:

以渐惠鉴:近家中欠安,祸起阋墙。因三尺宅基地,邻里互不相让。不日将对薄公堂。谨望修书东昌县令,求网开一面,以我胜讼而终。有你官位在上,量他不敢不从!吾家方能如愿以偿是也。

一石激起千层浪,

傅以渐看罢家书暗思量。

说什么修书东昌令,

分明是仗势欺人逞刚强。

为官理应民为本,

公平正义做忠良。

以权谋私无公信,

水覆舟船江山亡。

傅以渐晓之以理回家书,

动情挥毫成诗章。

千里投书为堵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嗯哎呦,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好一封家书抵万金,

一个“让”字放光芒。

让出了品位,让出了高尚。

让出了和谐,让出了善良。

让出了清政廉洁民为本,

让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鸿雁传书到东昌,

感动了四邻众街坊。

两家人各让三尺地,

握手言和好如常。

那一年,康熙皇帝路过东昌,

耳闻目睹六尺巷。

挥毫泼墨赐御匾,

写下了“仁义胡同”四个字,

弘扬世间好风尚。

礼让和谐互为善,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古扬。

那一年,康熙皇帝路过东昌,

耳闻目睹六尺巷。

挥毫泼墨赐御匾,

写下了“仁义胡同”四个字,

弘扬世间好风尚。

礼让和谐互为善,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古扬。

作者简介:

姚忠贤先生是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的唱腔设计。生于1941年,济南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

贾学进先生是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的编剧,生于1953年,莘县人,国家二级编剧,泰山文艺奖获得者。

稿件来源:聊城市社科联网站 姚忠贤、贾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