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抢抓机遇,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奔流的“幸福河”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勇担使命、抢抓机遇,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奔流的“幸福河”

黄河万里,浩浩汤汤,奔流的河水泽被华夏。

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滋养中华大地的母亲河迎来新的角色,从文明的摇篮变为发展的高地,带着“幸福河”的期许,携着生机与活力一路向海,所过之处皆是发展沃土。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赋予了这座城市重大历史使命。

时间回拨到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济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做深做实“绿色”生态保护文章和“蓝色”高质量发展文章,写下了带有济南印记的“黄河新篇”。

与大河共奔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济南的图强之路步履铿锵。

以绿为底,绘就五彩生态画卷

生态保护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济南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推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坚持高点定位,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

如今的济南,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鱼游浅底,“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可以在这座城市亲身感受。

近年来,济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了亮眼成绩。2023年PM 2.5浓度为全省7个传输通道城市最优,3项指标全部达到省考核目标;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3年保持100%,水质指数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如果俯瞰济南,整座城市的含“绿”量也在不断上涨。一处处新建的各类公园散落城市各处,老旧小区绿化提升打造了形式各样的小微景观和花境,让市民群众可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不断开放共享的山前、林下、泉边、湖畔、河滨等不同类型绿地,也成为郊游、露营的理想选择。

去年10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开幕,济南也成为首个承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的北方城市,槐荫区、长清区获评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值得注意的是,两区均坐落在黄河沿岸,都围绕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保护黄河,“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为“天下泉城”,济南因泉而生,也因泉而兴。可以说,水是泉城的魂。

然而,济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2.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83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城市。

为了缓解水资源不足压力,济南坚持高标准落实“四水四定”,全面实施卧虎山水库与锦绣川水库连通工程、东部水源四库连通工程和太平水库建设等系列水资源调蓄工程,水资源储备和调配能力显著提升。在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工作的同时,扎实开展节水载体创建工作,累计建成节水载体587家,实现节水县域全覆盖,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审,连续22年保持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如今重点泉群保持20年连续喷涌,正是济南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的有力佐证。

蓝天常驻、绿水长清、黄土复净,这座生态宜居城市正用“青绿”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量质齐升,淬炼高质量发展成色

在“青绿”为底的画卷上,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城市发展形态的鲜明注脚。

产业是发展的第一支撑,产业高度决定了城市高度。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济南坐拥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家底”可谓殷实。随着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推进,济南的产业格局“更上一层楼”。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创“十三五”以来历史新高,居全国GDP万亿级城市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跨越新台阶,突破9000亿元。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能级提升,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中国算谷产业园、明湖国际细胞产业园等高能级园区建设全面提速,济钢卫星总装测试基地开工建设,精密锻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近两年,“项目”无疑是济南发展的关键热词。一个个项目落地建设,也为产业发展积聚了能量。

去年,“项目突破年”成果丰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由年初的1301个调增至2413个。其中,产业项目提速强劲,省内首个“零碳工厂”主体完工,弗迪动力电池二期建成投产,邦德激光全球总部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一系列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在“项目突破年”的基础上,济南将今年工作主题确定为“项目深化年”,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项目体系进行完善提升,更加突出项目的落地导向、产业导向和对投资的支撑力,确定重点项目2000个,总投资2.66万亿元。聚焦产业发展,以项目建设之“进”,固稳进提质之“基”,济南将加快推进总投资2148亿元的403个工业项目,带动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

济南各个区县也正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加快项目建设。比如,今年历城区将加快推进济钢防务空天产业基地等216个产业类项目;章丘区将加快正泰电力自动化制造、江河绿色智能制造中心等86个项目建设;天桥区将强力推进上药控股山东总部、中央厨房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科技强则产业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济南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今年,济南还将梳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清单、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清单,引进科创企业、创新平台等创新主体,将重大平台类、成果转化类、科技服务类项目纳入策划储备库,为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持续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依托济南新动能大赛、海右人才节等重大活动,打造“赛事聚才”品牌,集聚产业发展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

以产业为筋骨,以项目作牵引,以创新添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济南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前行。

成形起势,崛起未来希望之城

将目光投向大河之畔,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加快成形起势。

作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下明确支持建设的实体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既是省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又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

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拉开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的大幕。

3年多的时间匆匆而过,起步区也从开局起步快速转入成形起势新阶段。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起步区召开,明确起步区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也是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省市一体推进的合力更加强劲、氛围更加浓厚。

新城崛起,交通先行。

起步区发展,第一步就是要突破黄河交通阻隔。为此,黄河起步区段42公里的河道上,整体规划了21处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小到2公里。目前已建成使用的跨河桥隧共有9处,分别为济泺路隧道、建邦大桥、济南黄河大桥、凤凰大桥、济阳黄河大桥,京沪高速铁路大桥、泺口铁路大桥、石济客专公铁两用桥、青银高速大桥,“8桥1隧”的平均间距约4.6公里。济南黄河齐鲁大桥、黄河大桥复线桥、济滨高铁(308国道)公铁两用桥、济南黄河黄岗路穿黄隧道、济南黄河航天大道隧道等5处跨河通道正在加快建设。

作为发展的基石,产业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

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起步区已经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业“3+1”主导产业,累计引进产业类项目278个,其中500强企业项目60个,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起步区集聚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弗迪电池、比亚迪半导体等项目,系统布局全方位智能汽车产业链。2023年比亚迪项目生产整车24万辆,今年计划生产30万辆。

高点谋划高效推进,起步区的发展“跑”出了不俗的加速度。

2023年,起步区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比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比2020年增长201%;规上工业总产值比2020年增长22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用加速释放。

大河两岸,动能澎湃。起步区的高速发展正为济南的“黄河新篇”敲下一个个重要音符。

开放共赢,协作向前共创未来

黄河奔腾万里东流入海,勾勒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与沿黄兄弟城市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大道上不断深化合作。

济南发挥黄河流域多领域合作联盟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沿黄流域要素集聚及产业合作。其中,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以“自贸+黄河”融合为方向,与沿黄各省(区)在五大领域签署14项合作协议,与西安、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实现政务服务沿黄通办,在全国首创自贸领域东西协作模式,共同推动重点产业协同出海,加快黄河流域一体化开放发展。

2023年12月8日,随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坐落在大河之畔的济南和郑州实现高铁“直达”,最快只需1小时43分钟,沿黄“一字型”综合运输通道也随之更加通畅,为沿黄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放的脚步不仅沿着黄河迈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对于济南而言,开放包容本就是这座城市的“基因”。1904年千年古城济南自开商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自开商埠的内陆大城市。

济南是“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中欧班列已成为济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纽带。2023年济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首次突破千列大关,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一季度开行179列次,同比增加7.2%。与此同时,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济南组织参与儒商大会、中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等推介活动,依托驻日本、德国国际投资促进联络站,精准获取境外投资信息。

将目光聚焦到济南周边,今年3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正式出炉。济南都市圈以济南为中心,紧密联系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5市,突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全域协调”发展导向,构建核心引领、轴线展开、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发展格局。

之后不久,济南高新区与聊城临清市就达成合作意向,正式签署《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地公共资源交易拉开平台资源共享新篇章,也是深化济南都市圈跨域合作的务实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圈”内6市均为沿黄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济南都市圈,也将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强力支撑。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走好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的每一步,济南必将乘势而起,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一路图强。

(济南日报 记者:卢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