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16市一季度“成绩单”:大市稳盘,“腰部”崛起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山东16市一季度“成绩单”:大市稳盘,“腰部”崛起

山东省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公布后,16座城市也陆续公布了一季度的“成绩单”,一季度经济历来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对于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意义重大。

这次“小考”,截至目前已有14市公布了详情,枣庄市、德州市等市尽管并未公布详细数据,但是结合其召开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专题会以及当地媒体相关报道,基本勾勒出了16市首季度经济运行态势。

相比过去,今年首季度,山东16市“成绩单”有个明显的变化,即过去山东是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经济增速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今变得更趋向于经济大市贡献基本盘,“腰部”城市引领山东强势增长。

还有个变化,或者说早已成为发展共识,山东加力工业经济这个“头号工程”,扛牢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能够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原动力,这一点东营、枣庄、滨州等重点城市给出了答案。

活力彰显,东营、枣庄领衔

东营,又是东营!

自去年首季度经济增速跃居全省首位之后,今年东营延续了这一势头!以首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简称“GDP”)7.1%的增长强势引领首季“开门红”,这一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增速1.1个百分点。

正是得益于首季度的高增长,东营实现了对德州市同期GDP总量的超越,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东营市刚实现了全年GDP总量对德州市的超越,在全省经济位次排名上由第十位向前进位至第九位。

颇有意思的是,枣庄GDP增速排名第二位,而2022年首季度GDP增速排名第一的正是枣庄。

换言之,枣庄、东营两市自2022年以来都有较为亮眼的“开门红”表现。

那么,东营、枣庄为何能强势引领全省增长呢?

在全省加力工业经济,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下,东营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数据更有说服力——2023年,东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幅居全省首位,省级“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增幅均超过100%,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

今年1至2月,东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质效双升的态势愈发明显。

(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一角 图源自:东营市人民政府官网)

(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一角 图源自:东营市人民政府官网)

枣庄增长明显也并非是因为体量较小的原因,过去确有一段时间,枣庄经济发展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令大家没注意到的是:目前,枣庄已实现了GDP增幅连续9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枣庄取得这样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和东营的发展路径相似,或者说这两座城市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资源型城市转型。

围绕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枣庄立足市情实际与时俱进深化和完善策略方法,提出“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并谋划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力争三年时间实现“6+3”产业特别是工业总量、企业数量、投资规模、园区质效“四个倍增”,以此明确了全市发展总的目标方向。

发展思路确定,剩下的唯有奋斗。一组数据道出了枣庄的努力:今年一季度,枣庄257个实施类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88.3%,为全年赢得了主动。

“基本盘”,经济大市来巩固

梳理16所城市的发展增速不难发现,至少有11所城市的经济增速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而济南、青岛、淄博等经济大市表现平稳,即便是“三核”之一的烟台市一季度经济增速也只是比全省均速高0.1个百分点。

这看似不寻常,却道出了一个今年最为明显的变化即过去山东是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经济增速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引领山东的发展进位,如今变得更趋向于经济大市贡献基本盘,“腰部”城市引领山东强势增长。

这一现象并不难理解,从全国来看,尽管近几年,“经济龙头”广东省经济增速并未达到全国均速,今年一季度广东GDP增长4.4%,同期全国GDP增速为5.3%,但广东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仍超10%,继续发挥“挑大梁”作用。

以青岛等为代表的经济大市对于山东经济大盘恰如广东之于全国作用。

这一点,潍坊的例子具有代表性——作为山东下一个“万亿之城”首选,潍坊有“单项冠军”之城的美誉,拥有超12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曾在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失速”,但潍坊经济的“基本盘”依然十分坚固,以潍坊最强支柱产业——动力装备产业为例,其产业链产值已超过4000亿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一,拥有潍柴动力、豪迈集团等龙头企业,仍属于全国第一梯队。

事实也确实如此,今年一季度潍坊生产总值为1714.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高于全省均速,发展速度回归正常,潍坊再次加速驶向“万亿俱乐部”城市。

当然,对经济大市而言,在发展到一定体量后,发展质效要比发展速度更重要。

以淄博为例,今年一季度,淄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增速较1-2月份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较1-2月份提高9.3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

(淄博市红叶柿岩景区,图源自:淄博市人民政府官网)

(淄博市红叶柿岩景区,图源自:淄博市人民政府官网)

利好讯号不止在工业领域,例如一季度,淄博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4.1%,“四新”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8%。

传统优势产业向高技术领域加速迈进,“四新”产业进一步巩固,这正是淄博发展质效提升的直接说明。

“挑大梁”是经济大市自身职责所在,长远来看,即便排名靠前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否则,以菏泽等市为代表的“追兵”城市将赶至。

今年,菏泽市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有9项增速位居全省前5位。其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1.65亿元,可比增长6.9%,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

得益于如此增长,首季度菏泽市与淄博市的GDP差距已缩减到不足5亿元,如果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今年底,菏泽市在全省经济位次排名有望进一步。

动能释放,加力“头号工程”

城市发展“你追我赶”,不进则退。在各地寻求突破、进位赶超的当下,怎样才能让山东各所城市发展成色更优、实现争先进位呢?

在此前国新办举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山东给出了答案——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奋力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勇闯新路、勇挑大梁。

山东也是这样做的——如果持续关注今年一季度以来山东省领导相关动态的话,就不难发现:山东“新春第一会”后,从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到副省长周立伟、陈平、邓云峰等多位省部级领导深入济南、东营、济宁、聊城等市调研督导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

山东各座城市的发展重心也同样放在此领域,也受益于此。

那么,今年一季度中,哪座城市是山东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呢?

(滨州市西纸坊•黄河古村一角 图源自:滨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滨州市西纸坊•黄河古村一角 图源自:滨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一季度,滨州市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列全省第一位,实现首季“开门红”。

今年以来,滨州市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重点,抓牢抓实“统筹推动、产能释放、增量培育、转型发展、为企服务”五项举措,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确保一季度开门红、开门稳。

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滨州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牵引,深化实施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加力工业经济让滨州找到了自身的增长点,数据便是直接说明——2023年一季度滨州GDP同比增长3.5%,同期山东省一级的数据为4.7%;到了今年一季度,滨州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同期山东省一级的数据为6%,滨州的经济增速实现了对全省均速的超越。

代表山东经济“腰部”城市的临沂、济宁等市能够较快增长,同样得益于在工业经济发展上有所建树。

2023年,临沂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了8000亿元,增长9.4%。目前,临沂正锚定“工业万亿”目标,全力冲刺。

一季度的强势增长也让临沂距离这个目标更近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八大优势产业完成产值1778亿元、增长6.3%。

济宁,一直是山东的“工业大市”。今年一季度,济宁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其中,煤炭、造纸、炼焦、汽车制造行业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并且,得益于高质量招商引资,济宁近年来正成为众多企业投资兴业的热门目的地,将进一步拉升济宁工业大市发展空间——

例如,从2022年7月开始,宁德时代先后落子济宁兖州、微山、金乡等地,业务涉及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基地、风电、电极材料等领域,并在今年注册两家侧重储能的企业,围绕新能源电池领域,在济宁几乎布局了一整条产业链。

再比如,今年4月,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苏浙沪学习考察期间,济宁和新加坡金鹰集团签约年产60万吨莱赛尔纤维项目,未来将进一步壮大济宁纺织新材料产业集群。

首季度已过,“小考”已是“交卷”。无论是表现不及预期还是强势引领增长,都需要冷静分析得与失,“追兵”城市并不远,经济大市也需要向前看齐。

眼下,加力“头号工程”、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二季度是生产经营的“黄金期”,“确保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努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道出了山东的态度,这需要山东16座城市共同努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需要进一步稳固经济运行,释放发展活力,在助力人民美好生活上彰显作为……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山东16市一季度“成绩单”:大市稳盘,“腰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