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千年,遇见“中国考古圣地”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跨越四千年,遇见“中国考古圣地”

从济南驱车向东35公里,穿过青青麦田,就到达城子崖遗址。

4月30日这一天,格外热闹。1600多名前来研学的中学生,分散在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处,有的近距离欣赏课本中的文物,有的仔细辨认甲骨文和陶文,有的寻找史前城邦遗迹。

他们是从13公里外的高新区实验中学、海川中学“走过来”的,一路兴致勃勃,只为遇见书本上的“中国考古圣地”。

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遗址展示区、博物馆展示区、考古体验区等8个功能区,规划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在这里,公众可以通过观摩考古现场、欣赏出土文物、消费文创产品、体验考古发掘,深入了解城子崖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探寻‘我们从哪里来’。”济南市章丘区龙山文化传承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李美云说。

近一个世纪以前,这里聚集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考古学家。缘起是1928年,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之一)助教吴金鼎到东平陵城考察,途经龙山镇城子崖,偶然间发现了完全不同于仰韶彩陶的磨光黑陶。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据章丘区博物馆副书记、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徐霞介绍,城子崖遗址是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独立自主发现并发掘的第一个史前遗址,它的发现打破了当时“中国文化西来说”,为增强民族自信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山东课题研究。不断的考古发现,像一块块拼图,展现出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年—4000年)海岱地区一幅幅社会图景:这里城邦兴起、聚落密布、人口稠密、手工业发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早期国家已经形成。海川中学高二八班的李沛霖和同学们,在博物馆“穿越”时空,畅游龙山时代,与史前先民一起捕鱼、耕作、制陶,守卫城邦。

紧邻博物馆的是“史前工场”,黑陶匠人刘敦彬是这里的“常驻嘉宾”,如今越来越多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来体验黑陶制作过程。

龙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便是黑陶。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在被发现之初,还曾以“黑陶文化”来命名。龙山黑陶以黑、亮、薄著称,器型器类也复杂多变,尤以“蛋壳陶”最为珍贵。其陶胎之薄无与伦比,最薄处多在盘口部位,厚度只有0.2—0.3毫米,其余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重则不超过70克。世界考古学界称其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我们希望大家在体验中,更好地理解龙山文化,把文化传承下去。”刘敦彬说。

落日余晖下,史前遗址上,长势喜人的麦苗随风摇曳,文化传承的种子在青少年心里生根。

(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李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