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从《姥姥的列宁装》看邓云对历史的艺术重构

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从《姥姥的列宁装》看邓云对历史的艺术重构

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课程的结课作业。该课程是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是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人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沈颖、“美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山东省创办最早的美术学学科。近年来社会、大众和学界对美术学专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美术学专业教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社会意义日渐凸显。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问题针对性使其形成了多元化、多向度的学术格局和求真务实的学术倾向,“项目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将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由“课堂”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在教育外延不断扩展的同时,紧抓专业基础教育,师生们在项目管理与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学术设计,增强理论研究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围绕“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研究”“沂蒙题材图像叙事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展开。

从《姥姥的列宁装》看邓云对历史的艺术重构

作者:山东艺术学院22级本科生李涵

指导教师:沈颖

邓云的创作方式丰富多样,以综合材料为主要表现手段。她对画面形式感的探究尤为显著,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的思绪,现代水墨中点线交织色墨融合的挥洒,黑白灰干湿浓淡的随机经营,正如她一直追求的寻找建立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她在画面中的那种轻松、自由,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随机穿插搭配,让观者发挥无尽的想象,可以生发不同的意象和感受。

邓云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连续两届入选全国美展,从这一成果当中,能够看到她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一直进行着坚持不懈的理论研究思考和创作实践探索。在她的系列作品中,既有兼具主题性、叙事性的历史题材创作,又有从材料、技法出发具有鲜明主题的当代性语言尝试。剪纸纹样、网格纱布、报纸纸巾、墨色淡彩等等一系列丰富的画面元素,通过材料本身物质属性的软硬对比、肌理结合、流动性痕迹的探索实践,结合个人内在精神与情感观念,在她与民间美术传统对话、与当下生活时代对话、与生命生存体验对话的主题中,黏合拼接、组合成型,聚合出多元的创作面貌与多样的艺术形态。

邓云《姥姥的列宁装》200cm×150cm综合材料 2019年

邓云《姥姥的列宁装》200cm×150cm综合材料 2019年

从整体上看,在《姥姥的列宁装》这幅作品中,邓云采用了中心构图的方式,将姥姥的形象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这种构图方式使得观众的目光能够直接聚焦于人物,更容易感受到邓云的创作意图和人物的情感表达。其次,在构图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姥姥穿着的列宁装与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在色彩上有所体现,还在服装的质地和纹理上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画面的左右两侧在构图上保持了相对的对称,但又有所变化,避免了单调和呆板。再次,在构图上还注重了画面的平衡感。通过对人物姿态、服装线条以及背景元素的精心安排,使得画面在视觉上达到了平衡和稳定。这种平衡感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还使得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和谐。最后,画家在构图上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姥姥穿着的列宁装是20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标志,这一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解读空间。同时,作品以人物为主线,采用各种纸、布、麻绳和颜料等材料为工具,利用综合材料技法在画面中进行粘贴、勾勒。画面中的红星以及列宁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一主题的选择,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也是对一种服饰文化的致敬。作品成功地将一个普通老妇人的形象与列宁装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服饰相结合,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是对姥姥深深的缅怀,是对共和国缔造者的歌颂,更是对从苦难走向繁荣富强的祖国的赞扬与美好祝福。

列宁装作为20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的服装符号,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一独特的主题,邓云成功地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结合,将个人肖像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其次是人物塑造的深度。邓云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关注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人物内在气质和精神状态的刻画。通过对姥姥的神态、气质以及经历的深入描绘,画家成功地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具有历史感的人物形象。这种对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创新性,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色彩与构图的创新。再者是色彩和构图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新。整体画面色彩沉稳而不失细腻,既有对光影的精准把握,也有对色彩的精心运用。同时,画家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既具有冲击力又不失和谐统一。这种对色彩与构图的创新处理,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也加深了观众对历史和文化的感受。最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邓云在创作过程中,既注重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和发扬,又积极探索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她通过对传统视觉符号的重新组织和创新表达,使得画面既具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和内涵,又充满了现代艺术的活力和创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肖像画领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体验。这些创新之处不仅展现了邓云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为肖像画领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思考空间。

邓云的《姥姥的列宁装》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革。首先是服饰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关联,列宁装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服饰,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广泛流行。这种服饰的流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更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画家将服饰变迁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其次是人物形象与社会角色的转变,作品中的姥姥形象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城市居民,更是一位经历过战争和社会变革的女性。她身着列宁装,展现出一种坚韧和自信的气质,这种气质与当时社会变革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相呼应。最后是时代精神的传达,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功地传达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包括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等。成功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为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的真实记录,更通过列宁装这一符号,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服饰文化、社会氛围和历史记忆。这种主题选择使得该作品在美术史上具有独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窥视历史的窗口。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服饰、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幅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更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艺术作品,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变革氛围和精神风貌。

列宁装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广为流行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列宁装,是苏联的一种革命服装,样式跟中山装有些相似,因为列宁在世时经常穿这种衣服,故将此命名为列宁装。列宁装在中国一般多为女性的革命服装。在作品中,姥姥身着列宁装,这一服饰的选择直接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列宁装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那个时代特定历史背景的体现。在苏联的影响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下,列宁装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象征。通过这一服饰,邓云成功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作品中,列宁装为姥姥的形象增色不少。它不仅是姥姥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她个性和精神的体现。列宁装起到了塑造时代特征、传达文化内涵、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体现历史意义等多重作用。这一服饰的选择和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真实,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姥姥的列宁装》的主题深刻而多元,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怀念,又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列宁装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通过姥姥的形象,画家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此外,这幅作品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虽已远去,但那些曾经的情感和记忆仍然值得我们珍藏。同时,它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对这幅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誉,学习其中优点和特色。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具有历史感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为美术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