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走在前”,创新是关键

山东“走在前”,创新是关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近日,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山东共有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临沂11座城市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山东“走在前”,创新是关键

与2022年相比,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泰安、临沂位次均有所上升,其中,临沂由94位上升到87位,进幅最大,青岛虽依旧位列榜单第13位,但其创新能力指数有所提高。这无疑表明,山东各地正不断激发城市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2017年科技部批复山东建设创新型省份,到《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再到鲜明提出“十大创新”,强调将“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已成为山东实现“走在前 开新局”目标的关键支点。

《中国区域创新评价能力报告2023》显示,山东的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六位,连续七年保持前列,在北方省份中仅次于北京。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总量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12.1%,增速超出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9%,较上年同期增加0.14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山东经济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2023年,山东省GDP突破9万亿元,同比增长6.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 20.3%,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五年前的8912家增长到如今的2.67万家。

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山东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从项目到平台、从人才到企业,从标准建设到产业衔接,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并在全国首创以省委名义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工作。

通过多年的努力,山东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均有显著提升,去年9月份,山东发布了10项“山东好成果”,全面彰显出山东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阿尔法磁谱仪(AMS)首次在我国本土完成突破性科学发现,揭示了太阳系内宇宙线传播的新规律,拓展了人类对现有宇宙线传播规律的认知边界;

山大华天软件推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云架构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实现了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完全自主可控,为国家核心基础工业软件发展按下“加速键”;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全球首款大功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产效率高达92.55%,创下了全球最高纪录,为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绿色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其中,有多项成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山东科创力量不断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山东综合排名第11位,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居全国第5位,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值比2012年显著提升。

令人欣喜的创新硕果背后,离不开山东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及科研平台载体的建设。

近年来,山东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2年底,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3%。让企业在创新中站“C位”、唱主角,夯实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成为山东各地强化创新能力的主旋律。

山东“走在前”,创新是关键

例如,创新能力领跑全省的青岛,深入实施“沃土计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强链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链的科技领军、骨干企业开展1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硕果计划”,支持企业通过“再研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统筹解决企业不想、不会、不敢创新的问题。

作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首位的济南,去年编制完成了《济南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根据规划,济南将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焦、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

同样,为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威海加快培育产业领域新、技术水平高、成长速度快的创新型企业,构建起“小升规、普升高、规改股、股上市”梯次培育体系,并提出强化财税支持、集成政策支持、突出创新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六大具体强化培育措施。

创新主体培育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也在蓬勃发展。从推动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组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到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省实验室、泉城省实验室等9家省实验室加快建设,山东已初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1+30+N”共同体创新体系。

今年初,山东再次“放大招”,出台了《关于推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2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000家,形成覆盖各市、涵盖主要产业链、多级分布、多元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

当然,无论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加速崛起,还是创新活力的持续喷涌,其核心动力都来自于人才支撑。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摆在“发展之要、强省之基”的战略高度,聚力推进人才引育创新。当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人,居全国第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达到5500多名;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66万人,每年引进青年人才超过70万人。

而山东人才集聚态势的持续增强,主要得益于其针对不同人才特点的探索创新。从大力培养使用顶尖领军人才,提升“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品牌;到开展“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再到在全国率先设立“博士后科学基金”,扩大“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规模,连续5年举办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人才大军”加速聚集,为山东“创新高地”的隆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向新而行、人才引育留用并举,一系列创新驱动力,这为山东新兴产业崛起带来无限生机。

目前,山东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拥有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91个,建有省级创新平台800多个、公共研发服务机构354个,覆盖“共性技术攻关—中试测试验证—成果转化落地”的全创新链逐步完善。

所谓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从0到1”的首创,然而“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要“无中生有”,必须要闯过创新道路上的一道道难关,这就需要统筹技术、企业、平台、人才等多方面要素,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从试验到先行,敢于想、敢于做、敢于创新,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才能一直走在前。

(凤凰网山东 赵琪)

山东“走在前”,创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