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齐鲁2023 | 山东:深耕人文沃土,结出“两创”硕果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观齐鲁2023 | 山东:深耕人文沃土,结出“两创”硕果

编者按: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风雨兼程的2023已经过去,充满挑战的2024如约而至。回望过去的一年,齐鲁儿女勠力同心、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篇章徐徐铺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绩,深耕文化“两创”结出累累硕果,山东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回升、巩固向好态势。凤凰网山东特别策划《凤观齐鲁2023》,回顾发展变化,细数耕耘收获,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凝聚前行力量,本期推出《山东:深耕人文沃土,结出“两创”硕果》

凤观齐鲁2023 | 山东:深耕人文沃土,结出“两创”硕果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美誉的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齐鲁风韵浩荡悠长。

近年来,山东强化顶层设计,深耕人文沃土,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以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焕发中华文化新时代风采。

回望2023年,“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齐鲁文库》上新世界瞩目、“畅游齐鲁”点燃文旅市场、文化体验廊道出彩出圈、“山东手造”守艺蝶变、“黄河大集”热火朝天……山东正不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奏响文化自信“强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脉绵长、历史悠久的山东,从未停下为文明寻根、为民族寻魂的脚步。2023年,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赓续中华文脉,凝结圣贤智慧,向世界传递着“山东声音”。

尼山脚下,孔子故里。去年9月,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孔子故里,共赴文明之约,同绘时代画卷。

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本届论坛主题着眼于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倡导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将进一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性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同时,论坛期间“天涯若比邻”大型沉浸式主题光影秀、原创交响乐《尼山雅乐》和《论语》组歌演出等系列活动接连展开,多场景、多维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魅力和时代活力。

自2020年创办以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举办九届,各国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文明问题,研究儒学问题,研究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历史演变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可以说,论坛既是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也是折射儒家文化“走出去”的一面镜子,更能展现山东抗牢文化“两创”的责任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当天,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震撼亮相尼山。首批成果由《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齐鲁文库·红色文献编》第一辑50册、《齐鲁文库·史志编》第一辑20册共三部分组成,总共170册。

其中《齐鲁文库·红色文献编》为山东创新首创,全国目前有20多个省份在建、已经或者正在进行文库建设,只有山东单独设置了红色文献编。作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齐鲁文库》计划分10期完成,编纂总数达6000余种,大约为《四库全书》的2倍。

正所谓“诸子百家半山东”,整理编纂一代又一代先贤志士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不仅对后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兴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也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让文物“活起来”,将文脉“传下去”对于文化传承也有着不言而喻地意义。

承办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跋山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赵家徐姚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深入实施,《海岱考古》学术期刊正式创刊……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不断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添动力、增能量。

去年3月,山东发布北洋海军“靖远”舰遗址的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成果,发掘出各类文物201件,两箱完整的哈乞开司37毫米炮弹为国内首次发现,并发现了210毫米克虏伯炮弹1枚,是迄今为止水下考古发现口径最大的炮弹,这无疑为研究甲午海战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近年来,山东坚定扛牢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文物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山东与河北、河南、江苏联合签署冀鲁豫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合作协议。《齐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卫星遥感监测经验被国家文物局肯定推广。

当前,山东博物馆达到796家,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纪念类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从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到启动大型文脉工程,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再到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山东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奏响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打卡泉城夜色、品尝淄博烧烤、感受红色沂蒙、领略泰山巍峨……只需一张“高铁环游齐鲁”套票,便可感知山东厚重的文化底蕴,聆听山东新时代的文化回响。

为打造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构建全省全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去年2月份,山东启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亮出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的蓝图。五条文化轴线贯通轴线内外曲阜、淄潍、泰山、崂山四大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片区,融通沂蒙、胶东、渤海、鲁西四大红色文化片区,全面激活文化体验廊道各类资源要素,让沉睡的文化活跃起来。

“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纵横交错、相互链接又各有特色。在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赏“黄蓝分割线”,听牡丹传说,捏千年黑陶;沿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水上游,岸上行,尽赏“鲁风运河”;游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可登烽火台顶远眺,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行胶济铁路文化体验线,东起青岛,西至济南,见证人文风物,感悟时代沧桑。

文化体验廊道的建设无疑是山东文化发展的亮眼篇章。此举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注入到旅游之中,进而形成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交通线贯穿、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文化片区支撑、全域文化“两创”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擦亮了“好客山东、好品山东”金字招牌。

一直以来,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山东推动文化旅游迸发新动能的最佳选择。

2023年,山东省文旅厅部署开展了“畅游齐鲁 乐享生活”主题旅游年活动,以四季为轴线,推出“畅游齐鲁 乐享四季”“畅游齐鲁 乐享假期”“畅游齐鲁 乐享周末”三大“乐享”系列产品。全年共组织线上线下重点活动175场,开展特色营销推广活动2万余场,构建起全时全域全业全民参与的文化旅游促消费格局,“畅游齐鲁 乐享生活”主题旅游也成为丰富山东文旅供给的新探索,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济南大明湖超然楼亮灯瞬间燃爆网络;青岛小麦岛焕然一新;泰安大宋不夜城开启奇妙“穿越”之旅;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掀起“驾游”浪潮……山东一系列网红打卡点纷纷冲上旅游热榜,展现出无穷魅力。

与此同时,“齐鲁文艺高峰计划”下的艺术创作展演更是精彩纷呈。去年,山东新创30余部大戏、80余部小戏。京剧《燕翼堂》《东方大港》先后入选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和第十届中国京剧节;话剧《孔子》入选上海国际艺术节并参评“白玉兰奖”,赴香港、郑州等地演出;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将军培训班、新疆建设兵团12师演出;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在山东精彩上演,我省入选剧目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小戏小剧创演走进千家万户。去年,山东省各地组织开展送戏演出10万余场、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2.4万余场、“村晚”3700余场,11地“村晚”入选全国示范点。

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彰显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展现中国精神、彰显齐鲁风韵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山东深耕齐鲁文化沃土,创新探索“两创”路径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激发文化“两创”活力

从一枚小小的印章日销量突破万枚,到流传千年的鲁班锁登上联合国、飞向外太空,近两年,凝结着中华民族世代劳动智慧、承载着长久流传生活美学的“山东手造”频频出圈,亮相各大活动,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让文化“两创”的活力迸发。

2022年3月,山东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将其作为推进文化“两创”,壮大文化实力,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仅两年的时间,全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位于济南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牢牢把握“齐鲁文化”“手造文化”的核心内涵,创新性打造社交型时尚商业新空间,充分为消费者呈现出体验式、休闲式、沉浸式的全新商业模式,成为引领“山东手造”产业创新性发展的桥头堡和永不落幕的手造博览会。

2023年以来,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共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接待参观达400余次,成为众多中外游客及外地来济考察旅游的必选之地。同时,承办近400场研学活动,吸引近4万人次来到手造中心参与各类活动及课程体验。

走进泰山佑山东手造·礼遇泰安展馆,“泰山泥塑”“泰山剪纸”“泰山皮影”等一系列泰安独特非遗文化吸引着众人眼球。面积180平米的泰山佑山东手造馆中,汇聚了美术绘制类、织造印染类、雕刻工艺类、编织扎制类、烧制锻造类、美食消费类六大类20项,在这里,可感受到泰山玉、桃木雕刻、鲁绣荷包旗袍等代表性产品所散发出的非遗之美。

同样,2023年2月2日正式开放的山东手造烟台综合展示中心,更是突出“传统与现代链接”“手造与非遗融合”“守正与创新并举”的策展理念,集中展示烟台手造、烟台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创衍生产品。去年9月份,展示中心(烟台市非遗体验馆)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沉浸城市故事会”国家级试点(全国共20家),成为文化领域沉浸式体验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顺风而行,乘风而上。当前,山东各地都在充分挖掘“山东手造”的无穷之美,盘活“非遗”财富,将“非遗”与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理念的文创产品,以物化形式表达“非遗”魅力,唤醒消费者文化自觉,使“非遗”以现代表达与生产模式“活在当下”。

近年来,山东省文旅厅持续推进非遗项目提升、传承人培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构建支撑有力、管理有序、活力充沛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截至目前,山东5个社区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典型案例,数量全国第一。全省认定非遗工坊1900余家,推出“山东手造”特色产品5400多个。

如今,文化“两创”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类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丰富着市民精神世界;兼具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非遗商品逐渐融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一系列独具齐鲁文化特色产品在黄河大集“悉数登场”。

去年,山东创新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名片——黄河大集,以“文化先行、旅游推进、好品带货、网络传播”为内容,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所打造得民俗新品牌。

作为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黄河大集”的开启培育了一批“黄河风情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条烟火浓郁、物阜民丰的文化体验廊道正在形成。时至今日,“黄河大集”的内涵已经超出山东沿黄9市的范畴,上升成为辐射山东全省16市的大文化IP。

如今,承接泰山滋养,经受河海洗涤的齐鲁大地之上,正散发着文化大省的自信与魅力。2023年既是山东文化“两创”十年结点,又是全新起点,新征程上,山东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化先天优势为发展强势,化生动实践为发展声势,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让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凤凰网山东 赵琪)

凤观齐鲁2023 | 山东:深耕人文沃土,结出“两创”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