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观齐鲁2023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山东实践”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观齐鲁2023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山东实践”

编者按: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风雨兼程的2023已经过去,充满挑战的2024如约而至。回望过去的一年,齐鲁儿女勠力同心、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篇章徐徐铺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绩,深耕文化“两创”结出累累硕果,山东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回升、巩固向好态势。凤凰网山东特别策划《凤观齐鲁2023》,回顾发展变化,细数耕耘收获,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凝聚前行力量,本期推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山东实践”》。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带给山东和沿黄省份的是无限机遇和澎湃动能。近年来,山东聚焦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谋划、高水准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把“知行合一”写在齐鲁大地上。

回顾2023年,山东扎实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蹚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的路子,交出“沿黄大合唱”的新答卷。

擦亮生态底色

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坚守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山东的生动实践。

每年冬天,上千只青头潜鸭在泰安东平湖稳定越冬。它们在湖面和茂密的芦苇丛之间自由穿梭,渲染出一幅生态美的天然画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以及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这也是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

凤观齐鲁2023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山东实践”

泰安市地处黄河下游,是山东省唯一黄河干支流全域覆盖的市。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路径,泰安正加快推进黄河战略先行区建设,深化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区域生态治理,走出一条生态文旅与绿色低碳协调发展之路。

事实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绝不是一地一域的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东平湖的生态画卷只是山东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德州市唯一的沿黄县——齐河县,拥有63.4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万亩林海、黄河湿地等生态资源,这里被誉为“黄河水乡、生态齐河”。

原是黄河北展滞洪区的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在2008年北展区功能解禁后,齐河县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原生态保育区维持黄河滩涂区生态原貌,利用充裕的黄河水资源,实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提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带来的变化,鸟类的选择成为有力佐证。目前,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具有天鹅、白鹭、野鸭等野生鸟类和鱼类120多种,具有北方黄河流域乡土特征的水杉、银杏、榆树、槐树等乔、灌木及地被植物200多种,一个生态系统完善健康、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的生态天堂吸引着八方游客。

大河东流,东营以一隅之地,承接黄河万里之水。东营市垦利区是万里黄河旅程的最后一站,这里有全球最年轻的三角洲和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凤观齐鲁2023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山东实践”

近年来,东营扎实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治理,着力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交流。随着湿地生态环境工作的持续开展,昔日“光秃秃”的光板地、盐碱滩,如今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得益于此,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连创新高,突破4.8亿立方米,这里已经成为丹顶鹤、白鹤等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天鹅、灰鹤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以及其他鸟类共51种候鸟迁徙栖息的越冬地。

事实上,不断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实落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见行见效,山东一直“走在前”。

这一年,山东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在全域生态改善治理方面,山东大力建设沿黄绿色长廊,沿黄9市完成造林20.3万亩,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不少地方从沙地变为绿洲,走上了“沙生绿、绿生金”的生态致富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民生,沿黄百姓过上了幸福日子。

夯实产业基础

绿色是鲜明底色,产业是发展基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共生共赢。2023年,山东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解码沿黄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通过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智能升级做“加法”、节能降碳的做“减法”,交出了动能澎湃的“绿色答卷”。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省省会,济南在《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被寄予厚望。《规划》同时提出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年底,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入选创新引领型综合性区域试点。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和全国唯一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实体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向着黄河岸边加快崛起高质量发展新城的目标加速迈进,努力构建以“6+4+2”为主攻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3年,起步区重点产业项目相继结出硕果,捷报频传。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起步区比亚迪基地下线,项目产值突破160亿元;国氢科技“氢腾”品牌发电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在起步区发布……起步区产业建设发展迈上全新台阶,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新能源产业的昂首阔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引擎”作用进一步彰显,折射出山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协同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已成为沿黄共识。

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样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例子枚不胜举。

在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围绕打造“黄河流域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3年,东明石化劲海化工10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华汪热力及铁路专用线、旭阳化工己内酰胺一体化、中信国安轻芳烃联产、山东绿能储电站及升压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东明石化烯烃新材科技示范工程、中海亚特种分子筛二期、旭阳化工己内酰胺二期、中信国安高端聚苯乙烯等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山东各地因地制宜正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针对传统产业这部分“家底”,瞄准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低碳转型,德州深入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厚植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聚焦推动经济“质”的跃升,淄博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0年)》,大力发展这一面向未来的产业集群——氢能及储能产业集群……

这一年,山东推进“十强”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整体跃升,挺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势突出。

2023年,山东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两创”要求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出“黄河大集”品牌活动,启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构筑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东营市举办的黄河大集上,除了沿黄九省(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造文创产品、优质农产品展出陈列,还设置了9个展演舞台,集中展示沿黄九省区的吕剧、豫剧、秦腔、敦煌飞天舞、山西团扇舞、蒙古舞、川剧变脸、山东快书、鼓书说唱等特色文艺项目,传承守护黄河文化遗产,展现黄河民俗风情,打造出沿黄九省(区)间情感交流、赋能经济、造福民生的文化展示平台。

“黄河大集”的出现,正在让黄河文化融入山东传统集市,持续扩大“好品山东”的品牌影响力。如今,“黄河大集”以创新呈现、丰富活动的模式快速“出圈”,不仅涵盖沿黄9市的范畴,还上升成为辐射山东全省的文化IP。

让黄河文化焕发时代价值,山东多向发力打出“组合拳”:一手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筑群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响“海岱考古”品牌,有序推进焦家遗址、稷下学宫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黄河非遗保护行动计划,让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另一手抓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组织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黄河文化论坛等活动,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探索讲好“黄河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摆在黄河流域面前的时代命题。

在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走在前,使黄河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在这点上,济宁围绕推动文旅资源整合,把孔孟、运河、微山湖、水泊梁山等核心节点串联成线,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布局合理的黄河、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富集的优势。

可以说,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山东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焕发文化活力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径、新示范,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样板、提供借鉴。

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山东正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凤凰网山东 能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