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风雨兼程的2023已经过去,充满挑战的2024如约而至。回望过去的一年,齐鲁儿女勠力同心、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篇章徐徐铺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绩,深耕文化“两创”结出累累硕果,山东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回升、巩固向好态势。凤凰网山东特别策划《凤观齐鲁2023》,回顾发展变化,细数耕耘收获,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凝聚前行力量。
黄河岸边,生态功能区占60%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生态商务区(EBD)正在向绿生长;黄渤海交汇处,蓝碳经济已成为烟台市打造“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新品牌的重要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运河入鲁第一站,“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声名远播,枣庄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起航……
岁末年初的齐鲁大地,瑞雪兆丰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铺展开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起步之年。
山东将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总抓手,在探路先行中加压奋进、砥砺前行,新动能持续集聚,经济活力不断释放——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全省生产总值68125亿元,同比增长6.0%,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在其中,新兴产业加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强,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活力更足。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数字经济正在扛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擦亮产业“成色”
向新、向绿、向未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2023年以来,山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齐抓共管,统筹要素资源,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效加速。
山东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体现也在工业领域明显——减少产业的含碳量,提高发展的含金量。
以化工产业为例,作为山东的传统优势产业,正瞄准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全面改造提升,以图打开新空间、焕发新活力。
虽处于年末岁尾,位于菏泽市的东明石化30万吨UPC科技试验工程项目一线仍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该项目作为山东省重大项目,一个突出优势即节能降耗明显,双烯收率高达50%以上,化学品收率达到81%以上,每吨产品可降低能耗25%、水耗30%、二氧化碳30%,产生的COD、氨氮、TDS等主要污染物将全部回收处理再利用为石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翻阅2023年,类似东明石化的减碳提高发展含金量的例子还有很多,青岛即发集团首条年产1000吨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整个过程不需一滴水、山钢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整条轧线只需要一个数控操作员……山东还聚焦冶金、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在改造升级、减污降碳和节能减排上下功夫。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山东正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激光产业正是其中之一。不提早已盛名在外的济南,如今沂河新区正成为引领区域激光产业的发展高地。
当地将激光产业作为破题点、突破口,加快催生产业新集群,先后吸引集聚奔腾激光、华工激光等20余家激光产业龙头企业落地。按照计划,到“十四五”末,这里将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当然,对山东而言,无论“新”与“旧”,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深刻融入其内,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活力。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数字经济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强引擎,特别是2023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性会议,高层级出台两个重要文件,推动数字经济开启新一轮大跨越大提升,努力以“数字变量”撬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1-11月山东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1.83万亿、增长14.9%,新培育3个国家“双跨”平台、11个特色专业型平台,新增数量均居全国第1。预计2023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将提升2个百分点、超过47%。
“实践证明,数字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泛在动能和最大增量,必须奋力抢占赛道、潜心打造特色优势”,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波表示。
绘就发展“亮色”
2023年11月25日,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投运,海阳核电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开启了核能“双城”供热模式。
此工程可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预计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
绿色低碳高质量先行区建设,是国家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也是山东必须扛牢的重大政治责任。
建设先行区,山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能源结构利用方式的调整正是关键的步骤,前文提及的海阳核能利用正是其具体成果之一。
如果细心留心2023山东热点新闻事件的话,就能发现“海上风电”、光伏、锂电等成为高频词。
以海上风电为例,2023年11月17日,山东能源集团东营“双千万 双园区”新能源基地160 万千瓦海上风电+200MWh储能项目启动仪式成功举行。
该项目既是前期山东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的续奏曲,更是推动山东新能源产业链、生态链培育壮大的新乐章。
自获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来,山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陆续布局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有效促进山东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
到2023年6月,山东全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382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1.8%。其中,风电装机达到2421万千瓦,目前,山东风电装机已突破2600万千瓦,彰显出极强的发展动能。
今年,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山东将在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基地化开发上持续发力,聚焦发展潜力大、投资拉动后劲足的核电、海上光伏、地热能、新型储能等领域,接续推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新政策举措,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如果具体到某个城市就会发现,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德州市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等领域着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以最基础的能源利用方式为例,2023年以来,德州市继续大力实施多场景新能源开发应用,到5月底,德州市新能源发电量67.9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53.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5.6%、占比全省第一,是东部沿海首个达到50%的城市。
根据省电网公司测算,2035年,山东省非化石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达到52%左右,德州已提前12年实现电量主体地位转换。
厚植绿色“底色”
绿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2023年以来,“无废城市”热度不减,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绿色行动的践行者、推动者,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加快形成。
2023年9月24日,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青中线全线贯通,使济南、青岛之间在既有“北线”“南线”的基础上,再添一条高速通道,人流、物流和信息顺畅奔涌,加快省会经济圈与胶东半岛经济圈互联互通。
这是山东交通领域迈出的一小步,却是生产生活方式迈出的一大步,当贴近人民生活的道路进入“零碳”时代,这种风气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进我们的生活。
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成为大会强音。
这也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先行区,需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山东16市全部进入建设“无废城市”的序列,恰是这种发展思路的体现——“无废城市”建设在助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过去“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
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近年来,威海市坚持先试先行,不断强化制度引领,注重分类施策,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机制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走深走实。
结合试点要求和自身实际,威海市确定了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5方面65项指标,制定了制度、市场、技术、监管体系38项建设任务清单及10项工程建设项目清单,逐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全力抓好推进落实。
特别是,威海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学校、商场、集贸市场、社区、快递网点等不同维度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大力倡导“无废”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截至2023年底,威海市已建立“无废机关”“无废社区”等7项标准,打造“无废细胞”370余个。
得益于上述努力,目前,威海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1.48%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趋零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5%,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威海的“走在前”为山东各地市提供了参考经验。而类似山东“数字强省”“先进制造业强省”等方面建设,更进一步让“无废城市”跃入现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23年已成过去,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它更像是一个发展索引,指引着山东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走在前。
2024年已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推出了《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预示着山东将更有针对性的破局开路,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