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做好“加减法” 苹果少种32万亩,果农每亩多赚400元

烟台做好“加减法” 苹果少种32万亩,果农每亩多赚400元

本报烟台12月29日讯 “我种的阳光娃娃‘雪苹果’每斤15元到20元,现在市场供不应求。”今天,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周靖凯告诉记者,元旦前,苹果兑换卡券卖得格外火爆,今年五六十万斤“雪苹果”已基本卖完。

周靖凯说,“雪苹果”是晚熟品种,因在漫天飞雪、昼夜温差大的冬季采收得名。该品种果肉细腻、清香甘甜,受到消费者欢迎。

烟台苹果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14年,品牌价值高达152.94亿元。虽然“霸榜”多年,但“人老、树老、品种老”的“三老”难题,长期困扰着烟台苹果产业发展。同时,省内外苹果产业各路“新秀”的崛起,也给烟台苹果产业带来了冲击。

痛定思痛,2020年开始,烟台启动实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掀起一场“苹果革命”。向规模要效率,向品种要市场,向技术要收益,烟台聚焦“老龄果园升级、优品选育革新、园区改造示范”三方面发力。

“三年来,我们共改造老劣果园132万余亩。目前,全市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较改造前下降32万亩;亩均收益达到8400元,较2019年提高了约400元。”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晨光介绍。“减”了老劣果园,“加”了果农收益,烟台用一套“加减法”,给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栖霞市官道镇大解家村杨金旭家的12亩果园,就得益于这场“苹果革命”。“改造以后,虽然亩产量少了两三千斤,但苹果质量上去了,售价也高了。同时,套袋、施肥等成本随着果树减少降了下来。”杨金旭说。

这几年,大解家村的圣杰果蔬专业合作社里,不少专家、技术员来给果农上课,介绍新品种,讲授果园管理技术等实用知识。杨金旭学着在自家果园里做起了“加减法”:“众成一号”“爱妃”等新品种纷纷上阵,老果树“隔一棵砍一棵”“隔一行砍一行”。这套“加减法”,让老杨减了成本、增了效益。

杨金旭的果园,是烟台这场“苹果革命”的一个缩影。经过三年改造,如今的烟台苹果产业已是“大变样”:老龄果园面积仅占总种植面积的1/7,盛果期、中年期果园占比达六成以上;苹果品种由原来的红富士“一家独大”转为多样化发展,优系“富士”面积占比增至63.6%,“早中晚”品种供应更加均衡;累计建成高标准示范果园300余处,新建园100%栽植新优品种……

“今年,我们又启动了新一轮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目的就是把‘土特产’文章做深做活,持续塑造苹果产业发展新优势。”吴晨光表示。(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