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朱大志:父亲留给人间最后的温暖

散文|朱大志:父亲留给人间最后的温暖

父亲已逝,那是2013年的冬月!

“三七”烧纸那天,早饭后我默默地坐在老人家曾经睡过的床沿上。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我禁不住陷入悲痛的沉思之中。不大会儿,族间的兄弟、叔婶们,三三两两地来了。有的还拿着一刀火纸递上,以表心情、寄托故人的敬重与哀思……

见来了人,母亲双手接过,还客套一句“又让您花钱”。便招呼着她们坐下。来的较早的几个婶子、嫂子们则在一块大大的棉花包上,叠着纸钱……

我们这地方,按照族里的风俗习惯谁家如果有红白事,在家的成年人,都要去帮忙的,甚至平时不在家的只要不出县,有的也会开车回来,至少一户去一个人。谁若是没有到场,族长开会的时候就重复一句老话“谁家也没有挂着没事牌!”所以来的人自然不少。

大家边说着话,边准备着上坟用的“三鲜(鸡鱼肉)” 香、酒、水果、还有煮熟的面叶等祭品。一会儿,族间管事的广河叔说;“大志,找支笔。一会来客,随礼的好记下账!”。听到他的话,我忙站起来,伸手去到窗台寻找。本以为在这里伸手可及的,因为父亲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上过高小,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平时他好写写算算,记点什么,再说还干了五十多年的雨量测报员,无论钢笔、铅笔、圆珠笔几乎没间断使用。当伸手触及窗台时,我被几页平放在那里已经变黄的记录本纸惊愕了!

伸手取过,纸上是父亲公正的笔迹,上面记录着他开“小卖店”时,别人赊欠东西的流水账!分明写着姓名、时间、物品、数量、单价、合计金额。

八十年代,父亲因为体质弱,干不了地里重活。在母亲的劝说下,临街的一处宅子,开了个后门,经营一些日常用品,什么针头、线脑、烟酒糖茶、点心、凉拌小菜,还有从省城拉来的济南酱油罗口醋。利润虽然不大,但也能添补点生活。

账单上记录的人,有的已经故去多年,多数是村里的,也有邻村,多的四五十元 ,少的三、五、十几元不等,累计数额870元。

显然,这是父亲病危前放在这里,事后让我看到并看着处理的。一时间,五味杂陈涌上心头!怨父亲太憨?平日里为什么不催要?况且已经这么多年。记得小时候,逢过春节,母亲总是提醒说 ,算算账看是赚还是赔,然后催催赊欠。这时候父亲总是说,人家手头宽余了肯定会主动来还的,去人家里要账,那是不给人家面子!再来买东西的时候,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一晃,大约十六七年的光景,也没见过父亲讨要过账。如今,这账还怎么要?

要多少?这些钱按当时的背景,能够一家人一年的花销啊!能顶这时候的八千,甚至几万。按870元讨要?这些钱,现在也不过就是一场酒局的钱!也许,那些人仍然手里紧巴。

望着这张赊账单,我沉思片刻,回想起父亲善良的话语:“等人家手里宽裕了,一定会主动来还账的!”。

我没有做声,从桌子上拿起打火机。

一束美丽的蓝色火苗在我手上跳动起来……

哦,那是父亲留给人间最后的温暖!

【作者简介】

朱大志,山东东阿人,中共党员。现就职于鱼山镇人民政府。曹植诗社会员,东阿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2017年开始尝试业余文学创作,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发表在《鲁西诗人》《山石榴》《东阿作家》《学习强国》和都市头条网络平台。

(稿件来源:山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