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产面食的山东,碳水的关怀无处不在。
煎饼、馒头、胶东大饽饽、杠子头、青岛大包、烙饼……而所有美食的尽头,是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饺子,是山东人基因里的极致味觉记忆,是冬至餐桌上的专属仪式感,是山东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饮食符号。
DNA起源:
考古发现,饺子故里在山东
1978年,位于滕州的薛国故城址,考古人员发掘出一批煮肉的鼎、盛饭的簋、装酒的壶,还有……装饺子的簠(fǔ)?!
在一个青铜礼器簠中,装了一盒三角形食物,被认为是距今2500年的春秋时期饺子。说明饺子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
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山东是饺子的发源地。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吃饺子,原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他在河南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将羊肉、胡椒等祛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熬、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体质增强,抗击病寒。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自古至今,饺子的名称繁多。古时候饺子就有“牢丸”“饺饵”“粉角”的名称。三国时期称“月牙馄饨”,唐代的时候又称其为“偃月形馄饨”,在宋代的时候称饺子为“角子”“交子”,元代称之为“扁食”,明朝、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饺子从汉代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食物,也成为冬至节日的必备佳肴。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经在诗中写道:“冬至阳生昼渐长,家家户户爆竹声。欢娱夜永无眠意,笑语盈盈皆娇耳。”
山东饺子馅儿“派系”之分:内陆派、沿海派
山东的饺子可以分为“沿海派”和“内陆派”两个派别:
胶东沿海的水饺以海鲜水饺盛名,这也得益于山东漫长的海岸线,盛产让人垂涎欲滴的各种海鲜!海鲜水饺以鲅鱼、墨鱼、黄花鱼、扇贝、蛎虾、海肠等为食材,一般都会和五花肉馅、韭菜搭配,以去除腥味,提高鲜嫩度。皮薄馅大,滑嫩鲜香,劲道醇香,素有“鲜从海上来”之名,轻咬一口,海鲜的汁水喷涌而出,鲜美的味道弥漫在唇齿间。
陆城市的水饺则以当地的蔬菜为主,最经典的莫过于白菜、韭菜、芹菜,再配上猪肉、牛肉、羊肉等肉馅。羊肉胡萝卜、牛肉大葱、野菜猪肉……肉香与菜香完美融合,让味蕾获得极大享受。
饺边的花纹是家的印记,一眼便知
山东饺子也有很多的形状,除了普通版的月牙形饺子以外,还有“柳叶”水饺、“元宝”水饺、“饼状”水饺等。
柳叶水饺在济宁一带比较常见,形状特别精致漂亮,用烫面包制,和南方的蒸饺非常相似,烫过的面皮使得这种水饺口感独特。
朴实大气的胶东人喜欢包大个儿饺子,烟威地区的鲅鱼水饺便是其中的代表!据说蓬莱地区的鲅鱼水饺按个卖,半斤一个的水饺,可想这“饼状”水饺有多“厚实”了。
而在淄博博山,当地人更爱皮薄馅大的“元宝”形水饺,用大面皮切成梯形包制,皮薄馅大,看起来像是大个的馄饨。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饮食文化底蕴不同,饺子的形状和味道也不一。
有人说,饺子的捏褶花纹是家的独家印记,一眼便知是妈妈的手作。饺子,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食物,承载的是家的温情与爱意。
距离再远,不过一盘饺子
去年,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在美国社交网站上发帖提到:“百度地图上显示在台北有38家山东饺子馆和67家山西面馆,味觉不会骗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会回家。”
台湾地图上的山东饺子馆,飘出的是乡愁的味道。距离再远,不过一盘饺子。
对于山东人而言,没有什么节日是一顿饺子不能庆祝的。
不管是过什么节,饺子一定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美食,是对传统的延续,是一种予人安心的仪式感。
同时,作为礼仪之邦,山东人吃饺子很是讲究,“出门饺子,进门面。”客人或者亲人离开前的最后一顿饭必吃饺子,饺子形状似元宝,又比较圆,寓意发财平安,定能再度团圆。
饺子代表着山东美食文化的醇厚和传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色彩,是山东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饮食符号。
冬至,妈妈喊你回家吃饺子啦!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