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县看山东: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百强县看山东: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县域作为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其绿色化发展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对外发布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并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等系列榜单。

在其中,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吸引了诸多人的注意。2023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中,山东共有14地入选:龙口市、广饶县、荣成市、齐河县、莱州市、肥城市、滕州市、沂水县、禹城市、昌邑市、桓台县、宁津县、庆云县、青州市,这些县(市)是山东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同时也是示范者——她们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给山东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百强县看山东: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

“德州经验”

在2023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中,德州市共有4个县(市)上榜,分别是齐河县、禹城市、宁津县、庆云县,为山东上榜县域数量最多的城市。

颇有意思的是,山东此前公示的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中,德州同样有4个县(市、区)乐陵市、禹城市、平原县、德城区,重合的县域仅有一个为禹城市,换言之,德州多个区县在绿色发展上有所成效。

德州做对了什么?

近年来,德州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从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等领域着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以最基础的能源利用方式为例,今年以来,德州市继续大力实施多场景新能源开发应用,到5月底,德州市新能源发电量67.9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53.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5.6%、占比全省第一,是东部沿海首个达到50%的城市。

根据省电网公司测算,2035年,山东省非化石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达到52%左右,德州已提前12年实现电量主体地位转换。

前文提及的县域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德州齐河、平原、禹城、临邑、宁津等5个国家试点县(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示范强力推进,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并网110.8万千瓦,开发规模已位居山东省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德州庆云县还成为全省首个县级“纯绿色电网”,目前德州共有庆云县、陵城区、夏津县、武城县等4个区县实现“纯绿色电网”。

汇聚这些“县域行动”,德州实现了能源结构利用方式上的巨大转变。

能源结构方式的调整为德州各区县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德州各区县的产业结构也加速绿色低碳。

前文两个榜单重合的禹城市正是这样的代表。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禹城市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资源循环化,打造以绿色制造、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化工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一批行业领先、集聚度高、全国知名的一线产业集群,绿色产业产值占比达75%以上,以“绿”为底,绘就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以禹城绿色能源产业为例,依托新园热电、光大环保能源等链主企业,禹城市形成风力、光伏、垃圾、污泥、沼气、生物质发电六大绿色能源板块,其中,仅禹城市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期项目就可日处理垃圾600吨,年发电量约7500万度,年上网电量约6300万度。

风电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禹城绿色产业正迸发新活力。

当下,禹城正瞄准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绿色翅膀”。

百强县看山东: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

“鲁南实践”

入选2023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榜单的14个县域当中,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分别有7个和5个县(市)入选,鲁南经济圈有滕州市和沂水县入选,虽然在数量上,鲁南并不显,但在绿色发展中,表现仍可圈可点。

作为2022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获得者,近年来,沂水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沂水县着力壮大绿色产业。

作为畜禽大县,为破解粪污乱堆乱放及在堆积腐烂过程中给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带来的难题,沂水县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依托绿色种养农业试点项目,沂水县从畜禽粪污末端利用的治理着手,以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为方向,改变了以往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单位的小循环模式,全县整建制推进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工作,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与农业产品之间的再生循环,构建了长效化粪肥还田利用运行模式,助推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发展。

相比沂水县,滕州市在工业转型助力绿色发展领域明显。

聚焦“化机锂医数”五大主导产业,近年来,滕州市牢牢把握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总体要求,从推进动能转换、加强科技支撑等领域重点发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绿色发展,科技先行——滕州通过实施“技改焕新”行动,滕州,加快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今年以来,滕州市78个智能化绿色化技改项目开工建设,23个项目列入省技改重点导向目录,上半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9.5亿元……

得益于项目、资金、政策等关键要素汇聚,目前滕州市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枣庄市级绿色工厂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58家、245家,为绿色发展构筑了厚实“支撑”。

鲁南作为山东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其既有农业优势领域,也有工业转型的探索,这块试验田,因为滕州、沂水等县(市)努力,绿色动能澎湃。

百强县看山东: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

“逐绿行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前,县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扎实有力推进县域绿色发展是未来较长时期内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桓台县东岳经济开发区,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张张薄如蝉翼的质子交换膜不断产出。

这种被称为“氢能芯片”的膜片,是氢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部件之一。除了质子交换膜以外,东岳集团在高端膜材料领域研发的氯碱离子膜、燃料电池膜两产品均属国内唯一、世界前列。

依托东岳集团等龙头带动,沿链聚合,桓台县建成了从氟化工基础材料到绿色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其深加工再到尖端技术全氟离子交换树脂及离子膜等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源源不竭的绿色动能。

这只是桓台县的“逐绿”行动的一瞥。今年以来,桓台县围绕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着力推动重化工业转型、低碳技术研发、绿色发展机制创新等。

总投资4.3亿元桓台县工业级、食品级液体CO₂项目正是具体的落地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捕集提纯,将CO₂变成可降解塑料乃至可乐、啤酒等日常消费品中的原料,实现资源再利用。

或许桓台县另一“逐绿”行动更吸引普通人的注意——如今,位于桓台县东北部的马踏湖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尝到了吃“生态饭”的甜头。

早在2009年,桓台县开始对马踏湖集中开展生态修复,全力解决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湿地大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先后投入3亿元规划建设功能互补的6大湿地,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

经过10多年的治理修复,马踏湖湿地逐步恢复生态、焕发生机,震旦鸦雀、白鹤、苍鹭等珍稀动植物时常在湖区出现。

生态好了,人气也旺了,马踏湖周边文旅发展势头迅猛,民宿、餐饮、手工编织等“庭院经济”一片飘红。

尤其是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形成了以草、木、柳、蒲等天然材料为主,1000多个品种的手工艺品和家居用品构成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等国家,草苇编产业年产值约9000万元。

从以“光伏+”为代表的能源结构调整到生态修复做强文旅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再到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赋能生产生活——“绿水青山的“含绿量”可以推动发展高质量,这不是桓台县的“独门绝技”,但桓台县的“经验”已表明了这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式的可行性,这也恰是众多山东上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所给出的参考。

当前,山东正致力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唯有更多的试点促示范,唯有更多的县域“逐绿”行动,才能加快其步伐。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百强县看山东:用“含绿量”换发展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