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文化空间:图书馆事业新增长极

新型文化空间:图书馆事业新增长极

10月19日、20日,第35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新型阅读空间提质赋能与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型阅读空间已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新的增长极。

各地积极打造新型阅读空间

近年来,我国各地城市书房、阅读驿站等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涌现。如广州图书馆艺术主题分馆由始建于1958年的广州第二棉纺厂改造而成,既保留老厂房极具特色的包豪斯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结构,又融入现代化的动线设计。分馆以时尚艺术主题为特色,广州图书馆不仅专门为其提供艺术主题文献资源,还将总馆平台成熟优质的艺术类活动资源延伸到这里。

南京金陵图书馆联合南京邮政以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为契机,在南京火车站东100米的生肖邮局内,建立了生肖文化特色主题图书馆,图书馆充分挖掘邮票、封片戳、书信等邮政文化以及阅读文化、书画文化、南京城市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与内涵,将生肖邮局分馆打造成南京文学之都的新晋打卡点。

宁波图书馆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相继建设了一批具有宁波地域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红色公共文化空间,并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如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名字命名的乔石书房、以宁波早期中共党员张人亚名字命名的张人亚党章学堂、与宁波市委党校合作共建的崇学书房等。

济图新场景引领“书式”生活

济南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面临大阅读趋势和需求机遇,图书馆致力于探索打造“读书、看人、阅城、观世界”的新型阅读场景,致力构建连接文化、艺术、科技等因素的新一代阅读生态空间,最终培育出提升市民读者人文教养、艺术涵养、信息素养、科学修养的真正以阅读为核心的公共文化空间。

2018年我市启动了泉城书房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48家,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70家。泉城书房均选址在城市主要街道、大型社区、繁华商业街的沿街一楼和区域主要景区公园显著位置。每家书房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书刊规模都在8000册以上,并充分考虑所在区域功能辐射范围内的人群特点,在书刊册次、门类等方面体现了区域性、差异性和实用性。

在提供传统借阅服务的同时,济南市图书馆还通过活动场景的全景式构建,将阅读要素、阅读环境立体化呈现,让阅读和书本“活”起来,打造“沉浸式的综合文化空间”,在济南市图书馆,“阅读+”式融合阅读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暑假期间,以书籍为核心,兼具现代化设施和数字化沉浸体验的全国首家沉浸式阅读迷宫在济南市图书馆开放。阅读迷宫配置了4万余册全新图书、PAD数字阅读本、图书瀑布流、文物瀑布流和大数据智慧屏,打造了书海引航、悦读森林等多个可玩、可看、可体验的阅读区域,阅读呈现多元的打开方式。

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化之路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广钦对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脉络梳理,着重从经济水平、政策推动、建设形式等角度对现阶段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现状进行解读,并对未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设想展望。

张广钦介绍,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根本动力。《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都对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做出部署,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这些都推动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型文化空间包括既有空间的创意性改造、建设“小而美”新空间、综合利用公共服务空间、嵌入公共文化空间场景、开放式打造公共文化域、实体书店拓展公共空间等,呈现理念新、形态新、机制新、技术新、服务新等特色。

张广钦同时表示,社会化是公共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可以从完善政府购买机制、探索优惠收费制度、建立社会机构组织、制定社会运营规范、加大社会运营力度、加强社会组织教育等方面入手,探索社会化路径。

(济南日报 记者:陈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