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评】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

【菏评】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

初秋的尼山,天朗气清、巍然壮丽,一场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文明对话在这里举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是第九届尼山论坛的主题。人类文明因多姿多彩而魅力无穷,山东着力打造尼山论坛等交流平台,以包容并蓄的开放姿态,通过对话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而不同,进一步凝聚共识、和合与共。

图片

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图源|新华社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在积极融入全球文明发展进程中,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深耕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以新的现实实践和时代精神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时代光彩,这是山东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所在、魅力所在。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辩证思维|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在远古传说中,代表天地间两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阴阳学说,就是伏羲画八卦的核心。《周易》讲“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道德经》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人认为,世界万物是在阴阳分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万物莫不有对”“物生有两”“有无相生”“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等辩证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

图片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对立统一不是主观臆想,而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过程都有互相斗争的两个对立面,因互相斗争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而引起事物的变化发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全面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对立统一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武器。

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

提到知行合一,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其实,这并不是王阳明的首创,而是他在吸取古圣先贤思想智慧基础上的概括提炼。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论语》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成就感源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实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即为“传不习乎?”,每天对自己是否做到知行合一进行反思。《礼记·中庸》也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为始、落脚于行,表明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笃定地践行。

图片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关于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历来哲学家争论已久,马克思在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后,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新的实践观,将理论研究置于实践土壤中。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始终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根本原因正是在于始终强调自身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与实践息息相关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党的历史上,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毛泽东同志率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阐释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品质。

民为邦本|人民至上

“民为邦本”典出于《尚书》,原文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由“民为邦本”发展而来的“民本”思想,经过了古代历朝历代兴衰演替的反复验证,成为了贯通我国历史进程的一条“铁律”。《道德经》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主张仁政思想,要求“为政以德”“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则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充分肯定了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

图片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更好地发动人民群众取得胜利。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类大同社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不仅如此,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同样地,第九届尼山论坛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宇宙观、天人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的基本底色和精神内核,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通。贯通古今、沟通内外,尼山论坛的成功举办,在于山东立足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两创”,也在于山东坚定信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在于世界民众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共同追求。

作者:张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