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齐鲁丨智能社会治理的“枣庄答卷”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凤鸣齐鲁丨智能社会治理的“枣庄答卷”

随着社会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发展,超前探索智能社会的运行逻辑与治理模式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建设。2021年9月,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公布首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迈入智能社会治理探索阶段。作为全国10大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之一的枣庄市,在推动智能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打造全国智能社会治理“山东样板”,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努力、彰显了枣庄作为。

社会治理是个“大课题”,来不得一点“虚”,也要不得半点“假”。智能社会治理的新探索,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追求治理效能提升、治理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更好平衡“秩序与活力”总目标的关键之举。这其中,“枣庄模式”取得的成效,带来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枣庄模式”重在打牢数智基础。区别于传统的社会治理手段,智能社会治理所依托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推动智能社会治理的根本和基础。近年来,枣庄坚持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统筹促进智能社会治理与“强工兴产”战略深度融合,聚力推动产业培育、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等智能化升级,积蓄了“数智驱动”转型发展的强劲动能。与此同时,枣庄作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骨干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全国第二批千兆城市,更为智能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枣庄通过优化智力支撑,组建智能社会治理(枣庄)研究院等方式,聚合优质科研资源,积极推动基地建设和实验研究工作。毋庸置疑,正是基于“数字枣庄、智慧城市”建设的扎实成果,才为基地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打牢了根基。

“枣庄模式”好在坚持融合统一。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只有不断深化对发展与治理关系的认识,才能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在推动智能社会治理过程中,枣庄市紧紧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发展目标,努力追求治理效能与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具体实践中,枣庄加快推进数字经济、5G、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涌现出正凯纺织、屋联智能等一批智能制造企业,形成淮海数字智谷、凤鸣小镇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区。在全省率先将数字乡村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积极打造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枣解决 枣满意”“榴乡诉递”等为代表的智能社会治理创新应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能。不难看出,正是治理与发展的逻辑共契、辩证统一,才让枣庄的智能社会治理趟出了新路径、试出了新成果。

“枣庄模式”优在聚焦重点领域。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智能社会治理重在聚焦重点领域,做好结合文章。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蝶变的枣庄,在推动智能社会治理中,善于结合基础优势和地方特点,着重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党政智治、社会智治三大领域集中发力。通过明确数字乡村建设、网络综合治理、枣治理·一网办等九个研究方向,搭建智能化场景,明确建设主体、研究主体、技术主体,开展实验研究。这其中,枣庄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深度绑定,蝶变催生的“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动能。党政智治、社会智治的持续推进,则让政务服务、为民办事效率提升,社会治理更加智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抓重点、盯关键,有的放矢才能有所侧重,有章可循更能有所作为。枣庄的实践和成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道理。

智能时代扑面而来、势不可挡;社会治理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智能社会治理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值得肯定的是,枣庄在智能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中,加快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经验理论、政策标准和治理机制,充分展示了国家智能社会综合实验基地建设成效。我们坚信,随着枣庄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智能社会治理的枣庄路径、枣庄模式,将在作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中,有着更优的表现、取得更好的成绩。

(凤凰网山东 张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