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深挖运河文化 助力“文旅兴市”

临清:深挖运河文化 助力“文旅兴市”

临清是运河名城,运河文化丰富,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大运河国家战略机遇,提出“文旅兴市”战略,深挖运河文化、致力以文促旅,文旅融合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前景更加广阔。

深挖古城文化 展现深厚历史底蕴

充分发挥文旅兴市专班及文商旅国有平台作用,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物建筑修缮等规划方案,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的原则,对10余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对20余处古民居产权进行回收,做好测绘登记和保护改造。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公布3批25处历史建筑,实施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中洲、桃园2个街区获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6处革命文物列入首批省级革命文物名录。圆满完成“2022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临清考察”活动,并在主会场现场推介中州古城核心文化旅游区项目,向世界讲好临清运河文化故事。

临清:深挖运河文化 助力“文旅兴市”

深挖非遗文化 释放多彩临清魅力

组织开展“非遗+景区”“探索运河”、运河文化遗产研学游等研学游活动,宛园荣获山东省第四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魏湾镇以贡砖传承基地为载体,打造“工厂+博物馆+传习所+研学游”一体化平台,被评为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举办非遗民俗展、非遗嘉年华等活动200余场次。运用直播、短视频等宣传形式,培育打造运河文化数字创意和在线视听载体,央视农村频道、国际新闻台联合“央视三农APP”围绕临清贡砖、临清龙灯开展全球同步直播,48小时内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围绕打造“临城中烟火,清水运而生”品牌,组织“非遗嘉年华”、国学汉服文化旅游周等活动,吸引城乡群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临清贡砖已与故宫、清西陵、北海公园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年销售额超500万元。

临清:深挖运河文化 助力“文旅兴市”

深挖京剧文化 擦亮京剧之乡名片

出台《关于印发<临清市推进京剧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为京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组织开展“京剧进校园”“暑假京剧培训班”等活动,共走进校园106所,培训演出152场,近2万余名中小学生亲身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扎实开展“京剧传承在行动”京剧艺术培训演出,推动京剧进社区、进村居、进校园、进企业“四进”活动,培训演出24场,培训群众2万余人,有力推动了戏迷票友壮大发展。连续举办“运河梨园情”全国京剧票友交流展演活动12场,共有来自全国10余个省市、戏迷票友100余人来临,展演剧目30余段,发放门票5000余张,受益观众2万余人。圆满承办山东省第三届票友大赛,召开了山东省京剧艺术创新发展现场会,为我市京剧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新创作《我的母亲一百岁》《布衣学子乡土情》,成功入选省级展演名目;反腐小品《悬鱼戒》荣获山东省第八届小品新作大赛二等奖、“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

深挖融合机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谋划精品文旅项目33个,推动文化+IP、+古城、+美食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总投资50.2亿元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项目,推进运河环境提升、明清文化园等工程。积极搭建“一城两带八区”全域旅游架构,依托城区及各镇街特色文旅元素,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李圈村已列入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和景区化村庄名单。戴湾镇投资100余万元,对陈官营抗战纪念馆周边闲置宅基进行盘活,融入AR数字体验元素,集中展示戴湾及周边乡镇抗战过程。沿黄河故道乡镇建设6个种植基地,年可培植桑黄菌包200万个、年产桑黄50吨,临清市被评为中国桑黄之都、中国桑黄种植示范县,为临清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