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800公里。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尤其是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多年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东平段全长约50公里,它沟通了徐州—济宁—临清段运河,1325年全线贯通,1885年因黄河决口阻断运河航道,漕运功能弱化,1894年漕运告终,历时600余年,对东平一带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以及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东平运河遗迹主要有大运河之心——戴村坝,安山闸、戴庙闸、运河古城——州城、运河古镇——大安山、运河码头+戴庙集、运河水柜——东平湖、安山闸、运河故道等,曾为大运河的畅通和繁荣发挥过重要作用。
历史上,它是保障漕运畅通的黄金水道
宋代东平境内已有漕渠,济河故道历齐、郓二州,涉梁山泊,入五长河,达汴梁。元世祖时期,为解决江淮水运不通,自任城开渠达于须城(今州城街道)安民山,计150里,这一段为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自安民山南开河,经袁口、安山闸、寿张、张秋、东昌(今聊城)至临清到达御河,计250里,这一段为会通河。同时,沿河建闸31处,以控水流。自汶上袁口入东平境,经安民山西南寿张集,至沙湾出境。后因水源不稳定,水浅河窄,不胜重载,元末废弃不用。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原武(今郑州北)黑阳山,由郓城西河口漫过安山湖,会通河遂淤。永乐九年(1411年),命尚书宋礼率山东六郡15万人夫疏通了会通河。宋礼采纳汶上白英老人的建议,筑戴村坝,遏汶水三分南流经汶上入南旺湖,建闸21座。七分北流,接济会通河,建闸17座,形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奇观,保障了明清两朝近500年的漕运畅通。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运河逐渐失修,不能全线通航,每年北运漕粮不过10万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终止。
它是促进地域经济文化繁荣的文化长河
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古济水、汶水、运河交汇于东平,江淮一带的漕粮每年400万石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是历史上南北水路的咽喉,山东南北驿道的枢纽,北通燕赵、南控江淮,风物繁华,商贾云集,为齐鲁一大都会和军事重镇。河道上下,白天船只云集,往来不断,樯桅林立,船帆蔽日;夜间桅灯高挂,渔火满天,人们把这一壮观称“会河帆影”,为东平古八大景之一。东平在元代的辉煌,凝固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闪烁在元好问“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诗句里。
运河的畅通也带来文化的多元发展,特别是随着元杂剧的兴起,杂剧作家高文秀、张时起、顾仲清、张寿卿、赵良弼等形成了以东平为中心的杂剧作家群。这个作家群所著录的杂剧作品有六十多种,而从题材来看,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和绿林英雄两个方面。尤其是高文秀,一生写了32个剧本,其中有八个剧本是写水浒故事的,为后世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成书奠定了基础。
如今,它是贯穿南北水系,润泽华夏的时代长河
运河通,东平兴。如今,随着京杭大运河复航工程的实施,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区域间联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基本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调蓄江水,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胶东半岛输水干线向山东半岛供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从商老庄乡的柳长河入东平县境内,江水经八里湾泵站提入一级湖,经东平湖至玉斑堤的出湖闸(位于斑鸠店镇魏河村北),沿南输水干渠(位于斑店镇政府驻地南)至子路堤,利用黄河滩地暗管输至解山村,再经黄河河底倒虹隧道穿过黄河出境。东平湖既是整个东线工程调蓄江水的制高点,也是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T”字形输水大动脉的枢纽,除穿黄自流向北输水外,还要通过东平湖北岸出水闸(设在陈山口出湖闸东原青龙闸处),沿济平干渠向济南和胶东地区供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胶东供水干线工程的起点。
位于京杭大运河已通航道最北端的东平港,是泰安通江达海的“黄金港口”,辐射山西、河北及山东济南、泰安、聊城、德州等地,各类大宗货物经铁路、公路运达后,沿京杭大运河可直达长江,大幅降低腹地企业物流成本,促进南北货物畅通,航运发展潜力大,航务服务能力好,极大地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东平港老湖作业区早已实现千帆竞发,百柯争流;位于彭集作业区的兖矿泰安陆港产业园一期也进入调试阶段,运营后可依托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高速、国道路网实现公铁水多式高效无缝对接联运,在保障山东省能源供应、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等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它是铄古切今,感知文化的历史长河
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上日程,充分挖掘运河文化,构筑起戴村坝、大清河、黄河、东平湖、州城、大安山等人文与自然景观协调一致的运河文化旅游带,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大运河东平段,正持续焕发着生机活力。走进位于东平湖畔的大宋不夜城,除了景区主打的宋文化主题,还将运河元素融入到景区十八幕行为艺术演艺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游客全方位展示东平运河文化。巧打“运河牌”,在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编制了百里运河风情游线路,串联起运河之心戴村坝,千年宋城、安山古镇,运河水柜东平湖等,东平成为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鲁风运河”线路上的重要一极。
抓住大运河申遗的机遇,加强与杭州、扬州、济宁、聊城等沿线城市的联合,注重协调发展,互推旅游线路,同时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山东段运河的特色,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举办了戴村坝建坝600周年庆典、京杭大运河旅游城市泰山会盟等活动。2014年,戴村坝成功入选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2016年,戴村坝入选山东省首家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
碧水润华夏,长河贯古今。未来,东平将继续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创新传习活动形式,逐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积淀保护好、传承好,推动大运河特色体验旅游业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大运河东平段,正持续焕发着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