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动”烟台·聚焦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美丽烟台的“生态密码”
烟台已对部、省交办的7大类15小类共5275个排污口开展溯源排查整治,并于2022年10月全部完成核查销号。
烟台加强入海河流水质的管控,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完成重点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推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加快城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4个区市率先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累计建成配套管网672公里。
21个直排海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连年保持90%以上。
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关停燃煤机组47.65万千瓦、关闭落后化工企业406家。
烟台成为国内首个承办《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策协调组会的地市。首个履约周期,全市24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量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履约量达9074.9万吨。
近2年内已有29家企业购买绿电约18700万度,全市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1.07%,全省领先。
出台《烟台市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依规坚决关停退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5%以上。
烟台在强化制度执行和问题整改上狠下功夫,建立落实“1+3”督导整改机制,清单化、责任化推进问题整改。
绿色,代表着蓬勃向上,盎然生机。
当下,人们对“绿色”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在青山与绿水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最直观体现,是一座城市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
放眼烟台,碧海蓝天、空气清新是烟台的标配;青山常绿、鱼翔浅底是烟台的标签。
将“生态保护”作首,以“绿色发展”为本,是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必由路径。烟台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先后捧回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2年综合指数改善居全省第一位。印发全省首部美丽建设规划,出台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节能减排全省领先,是全省唯一连续17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城市……
一路播种,一路收获。“美丽烟台”背后,蕴藏着这座城市独特的生态“密码”,更折射出烟台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城市、美丽烟台”为导向,推动美丽烟台建设走深走实的铿锵步伐。
全国“独一份”
烟台“打样”海陆联通闸口
俯瞰莱州湾,依旧是虾蟹养殖连绵成片的场景,曾因养殖尾水氮、磷含量高而产生的富营养化问题不见了,海水如明亮的蓝宝石,拥有着让滤镜都黯然失色的“果冻海”。
海水缘何这般清澈?以莱州青鳞铺养殖区为例,合并原有的26个分散入海排污口,归类为3个主干排污口,再通过可种植吸附氮磷等营养盐的耐盐碱挺水植物和膜生物反应技术,使尾水达到相关水质要求后再排放入海。
再将目光转至同样拥有美丽海湾的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据统计,该区自贸片区临海企业超3000家,但主干排污口却也只有3个。
26个变为3个,3000个对应3个。这背后,是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带来的直观成效。2020年5月,生态环境部确定烟台作为全国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城市,要求烟台竭尽全力探索,尽快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2022年3月1日,办法出台实施,成效显著,全国推广。
总结出可推广的经验,是示范创建的意义;创建工作形成的思路在实践中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就实现了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烟台已对部、省交办的7大类15小类共5275个排污口开展溯源排查整治,并于2022年10月全部完成核查销号。“智”会加码,建成全省首个入海排污口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入海排污口整治“线上线下”双控。
溯源而上,入海排污口的“焕新”,还离不开河流的“治理”。对此,烟台加强入海河流水质的管控,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专项行动,完成重点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推广“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同时,加快城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4个区市率先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累计建成配套管网672公里。
从河流到海洋,从海湾“绿”到沙滩“白”,烟台美丽海湾建设的初见成效,不仅需要管理的“规范”,还需一湾一策“治海”理念的“到位”。烟台先是从点上突破,以莱州湾、丁字湾等海域为重点,深化三级湾长和网格化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再从线上推进,建立烟台市湾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海湾巡查“云监管”。
眼下,全市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21个直排海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连年保持90%以上,烟台正以更加和谐的姿态拥抱绿色,融入自然。
还城市“清新”
刷屏的“烟台蓝”成常态
一个城市环境好不好,“蓝天白云”与空气质量是最直观的体现。
这个夏天,烟台的碧海蓝天、落日美景、红瓦绿树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圈粉”无数。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烟台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
看得见的,是耀眼的“烟台蓝”;看不见的,是于“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为还城市“清新”,烟台采取强有力措施防治大气污染,每“微克”必争。
紧盯“碳中和”目标,烟台从顶层入手,成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印发《烟台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持续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烟台成为国内首个承办《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策协调组会的地市。首个履约周期,全市符合要求的重点排放单位全部按时、足量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履约量达9074.9万吨。修订《烟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扬尘污染联合惩戒机制,对66家重点行业企业无组织排放问题进行整治,对300余家重点行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
推动大气污染整治落地,市场手段的作用被愈加重视,资金是最直接的“催化剂”。烟台积极申请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助力烟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以来,烟台市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2.5亿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环境治理,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今后,烟台将建立重大项目碳排放指标保障机制,定期更新碳排放指标替代源库,并督促企业完成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填报,依法做好信息公开、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更新等碳数据管理工作,完成全国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配额清缴履约工作。
向“绿”升级
企业“饭量”变小了
走进烟台兴昊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厂区烧成车间,第四代篦冷机正在运行。作为目前国内市场上最先进的第四代设备,可在较短时间内促使高温熟料与冷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每吨熟料将比之前节约7.5千克标准煤。”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此之前,公司已对预热器系统降阻改造,改造后综合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8万吨、综合能源消耗年节省5200吨标准煤。
水泥、石灰、煤电三个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存量耗煤企业碳减排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工业强市,处于绿色转型升级重要关口的烟台,重中之重是从制造业入手,减少企业“饭量”。
对此,烟台率先推行新建“两高”项目能耗、碳排放、产能、煤炭、污染物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关停燃煤机组47.65万千瓦、关闭落后化工企业406家。同时,强化对103家重点用能企业监督管理。据统计,近2年内已有29家企业购买绿电约18700万度,全市单位GDP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11.07%,全省领先。
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全过程,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烟台毫不犹豫。持续实施“四减四增”“四上四压”,出台《烟台市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依规坚决关停退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5%以上。
生态优先织锦绣,绿色转型向未来。绿水青山不仅是烟台的“城市名片”,还是烟台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实践证明,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烟台可以做到,更可以做好。
规划引领
下好生态“一盘棋”
“绿水青山”要向“金山银山”转化,只有看得到发展,才能记得住乡愁。因此,有必要充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感受压力、激发动力,进而创建出以绿色生态为“根基”的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高质量创建,离不开高起点规划。自2020年起,烟台先行先试,高标准打造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烟台样板”,在全省首个城市层面印发《美丽烟台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1—2035年)》。《规划纲要》秉承“绿色、现代、美丽、世界、活力”的战略取向,提出全域“绿+”“青+”“蓝+”“紫+”“金+”的“五色”战略,也立足各区市资源优势,为其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当然,任何规划都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依托《规划纲要》,烟台又印发《美丽烟台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对《规划纲要》的核心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并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同时,为保障《规划纲要》《行动方案》真正落地生效,烟台在强化制度执行和问题整改上狠下功夫,建立落实“1+3”督导整改机制,清单化、责任化推进问题整改。纵深推进市区两级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建设,巩固协同共治的生态环保大格局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当前,烟台正全力推进美丽烟台建设,积极争创各类试点示范。今年,不仅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工作中也取得了全国第三的优异成绩,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着力建设现代公园城市、加快构筑美丽蓝色海湾、持续打造世界食旅之都、加速形成活力安裕之城……
如今,烟台不仅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发布实施美丽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的城市,也是全省唯一连续17年完成节能目标的城市。
山海一城,只此青绿,良好的生态是烟台最大的资源。护好一泓清水,守好一抹靓蓝,处处可入画的烟台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厚植新时代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