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光岳楼位聊城古城中心,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台和主楼两部分组威。墩台为破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上,高24米。光岳楼的通高和底边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在中国古代九是阳数之极,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超越。600多年来,光岳楼也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1374)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地而名 “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能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他的雄伟高大而闻名天下。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坊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光岳楼是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照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瑛》,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

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88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筑角度来说,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该楼采用的是主体结构与附加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内以32根通天直上的内外槽柱构成楼的主体,外以一楼围廊和二楼平座构成楼的保护层。外层结构虽易损坏,也易维修更换。围廊和平座虽已重修多次,而主体结构却一直未动过。第二层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后内柱无法用梁穿越,因而采用了硕大抹角梁,井字梁,层层环绕叠架,前后左右搭连构结。通过木叠木、木扣木、木跨木、木连木,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而且楼的形体统一而有变化,有着许多微妙独到之处。四层檐口的处理各不相同。一层宏敞,二层低下,三层深远,四层舒展,整个形体避免了机械式斜切直线,使人感到高大而秀丽。

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说,光岳楼是聊城悠久文明传承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光岳楼上其他附属文物也十分丰富。拾级而上,梯道尽头,一抹蓝天,敞轩内檐下悬有一匾《泰岱东来作翠屏》,作者为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言谈举止,气势更为雄奇。巍巍泰岱,竟只是光岳之翠屏。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聊城:光岳楼

聊城:光岳楼

(凤观聊城 魏宪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