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系列丨山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密码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山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密码

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再到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永恒的话题。

6月27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示了2022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名单。其中,济南市历城区、莱西市、沂源县、利津县、烟台市福山区、临朐县、微山县、威海市环翠区、日照市东港区、沂水县等10个县(市、区)上榜。

近年来,山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在行动上。生态文明强县的评定,不仅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起到促进作用,更对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生态治理中的“守与创”

当晨曦中荆山寺的钟声响彻西山,鸟语和鸣;当天际边鲁山之巅迎来第一缕曙光,洒落大地,这座占地1636平方公里的“中国深呼吸小城”正渐渐苏醒过来。素有“三河之源”“山东屋脊”之称的沂源,生态禀赋优良,有着与生俱来的绿色发展因子。如何让生态高地“又绿又富”,是沂源实现县域突破发展的关键一环。

1530条大小河流、114座水库、年均水资源总量4.62亿立方米,被誉为“齐鲁水塔”“中国矿泉水之乡”的沂源,将“水”作为“生态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出了一条治水、管水、兴水的发展新路。

2016年以来,沂源先后投资4亿余元用于“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建成2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万方,在第二污水处理厂下游建设人工潜流湿地50余亩,日处理能力3万方,出水水质达到准Ⅲ类水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的沂河水出境后,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按月度实行横向生态补偿,沂源县可获得补偿约1000余万元。

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中,沂源的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河长制”管理体系和闭环管控工作机制,以及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排污口“清零”行动、“夜查行动”等,在治理沂河各类环境问题上取得显著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生态修复,沂河、螳螂河等4条河流成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

水源治理只是沂源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生动体现。在6月6日召开的沂源生态立县大会上,沂源县委书记边江风提出:沂源过去吃生态饭,现在吃生态饭,将来还得吃生态饭。更是传递出沂源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持续打造生态高地的强烈的信号与坚定的信心。

类似的还有因湖而生、傍水而兴的微山县。作为结构完整、保存较好的内陆大型淡水草型湖泊,南四湖是微山县发展潜力巨大的风水宝地。对此,微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南四湖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自2021年9月微山县与相邻8个县(市、区)、涉及16个国控和省控断面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后,湖区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提升。去年年底,南四湖流域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36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历史上首次达到100%,南水北调干线13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有效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与此同时,微山县还强力推进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建设,累计投入14.9亿元,新建人工湿地6万余亩,保护修复原始生态湿地10万亩,增加生态涵养林1.67万亩。特别是新薛河人工湿地的建设,更是被环保部誉为“水污染治理的典范”。

正所谓: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南四湖大量繁衍生息;沂河60多公里天然表流湿地更是成为白骨顶鸡、白鹳、白鹭、黑水鸡等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齐鲁大地上徐徐展开。

城乡建设中的“破与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而在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无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生活垃圾变为可利用资源、秸秆变成牛饲料、污泥变成营养土,“无废小区”“无废乡村”“碳汇绿地”正悄然改变着城乡模样。

在日照市东港区的城南城中村改造片区,这里曾因拆迁而遍地废墟、满目疮痍。渣土、污泥如何治理,令城市管理者头疼不已。如今再走进这片区域,早已是草木茂盛、繁花似锦,全部被花草绿植所覆盖。

针对拆迁废墟、渣土堆场等问题,日照市东港区率先在全国探索运用“碳汇”模式开展城市裸露土地治理。自2021年起,该区便引入东北大学的“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将市政污泥、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通过超高温好氧发酵处理、降解,生成营养土,经过一定配比改善裸露土地的肥力;同时,选用波斯菊、荷兰菊、矮向日葵等花卉,在裸露土地上进行种植,进一步提升“碳汇”园区景观品质。

相较于市政污泥传统焚烧处理方式,“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可将碳排放量降为原来的1/7;与传统绿网覆盖模式相比,绿化成本节约2/3以上。当前,日照市东港区11块约47万平方米裸露地块已蝶变为“花海绿廊”,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示范的东港特色裸土治理新道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日照市东港区小草坡村等14个村居积极探索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与建筑垃圾“4+1”垃圾分类模式,助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其相关工作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推广。

而立足于精致城市建设的威海市环翠区同样将打造美丽宜居村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环翠区创新启动农村低效闲置资源盘活“两清三化”行动,累计盘活闲置农房2170栋、残垣断壁232处、低效农用地4071亩。并引入社会资本,先后建成了七彩虫园艺项目、宋家疃西红柿产业园等,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硬支撑”。

不仅如此,环翠区还深入开展农村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院等全部实现集中供热、清洁取暖,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5个、市级美丽乡村38个,清洁村庄实现全覆盖。

从无害化卫生厕所,到清洁供暖;从饮用水安全工程,到垃圾集中收运和处理……绿色生态理念早已渗透到山东城乡建设的肌理中,看似桩桩“小事”,却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绿色发展中的“舍与得”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成为各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破题的关键。

曾聚集济钢集团、山东球墨铸铁管、蓝星石化、盛源化肥等多家重工业和化工企业的历城区,是济南东部的老工业区,更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炼钢炉冒着浓烟的区域。现如今,景色宜人的口袋公园、绿树成荫的景观大道以及展露新颜的黄河生态风貌带早已成为历城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展开“锦绣历城”的生态长卷,映入眼帘的便是其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的矫健身姿。

打赢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全面关停济钢等87家高耗能企业,引进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海康威视、浪潮IBM等高端产业项目……十几年间,历城区聚力推进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由2015年的6:40.8:53.2调整为0.8:23.7:75.5。

随着绿色发展新动能的不断壮大,历城区的环境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去年,历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取得排名以来最好位次,连续2年实现2个名次进位。市控以上河流断面稳定达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承接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创建单位(试点)工作”。

除此之外,历城区更是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荣升国家4A级景区;港沟街道芦南村、彩石街道玉河泉村被评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融创文旅城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1年,生态文化企业增长50家,为历年之最。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以“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为战略指引的临朐县来说,同样面临需要做好绿色发展的文章。

坐落于五井镇的临朐山水水泥有限公司,是临朐县绿色转型的典型代表,其连续三年企业纳税位列临朐县前三强。谁曾想到,过去“灰头土脸”的水泥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获工信部认可的“绿色工厂”。

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企业投资5000万元更换热效率较高的篦式冷却机,年投入100多万元使用燃煤增效剂,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此同时,临朐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发挥水泥行业消化工业废渣、变废为宝的绿色生产优势,我们还启动分级燃烧改造项目,实现绿色健康发展。”

在山东这片欣欣向荣的沃土上,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题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抉择中,东港区毅然将陈疃镇石材企业全部关停,200多位石材加工从业者转行,干起茶叶和特色林果种植业;曾“靠煤吃煤,日出斗金”的微山县,为了生态保护,将4个位于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煤矿全部关停,同时退出6处违规光伏基地,保护区内禁止发展工业。

转型势必面临阵痛,然而不论城市如何更迭,以青山绿水为基底,循着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才是长久之路。事不避难,久久为功,保持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接续努力,必将汇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生不息的美好家园。

(凤凰网山东 赵琪)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山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