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系列丨环保产业强基提质:趋强的山东“低碳脉搏”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环保产业强基提质:趋强的山东“低碳脉搏”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中国”建设已经深入人心。

有志于走在前的山东,今年迈步建设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外界一直关注,山东将如何破题。

“这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两件事:一是研发了鲁昌2.0高效汽柴油,二是成功开发UPC技术”,6月28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走进东明石化,该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湘平向大家介绍道。

此次观摩的东明石化100万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刚刚投产3个月。项目采用世界首创专用催化剂,实现原油到化工品的直接转化,高端烯烃产品能耗较同类产品降低10%。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环保产业强基提质:趋强的山东“低碳脉搏”

东明石化位于菏泽市东明县,总资产65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如今已是菏泽乃至山东最大的地炼企业之一。

项目总投资70.7亿元,对其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投资之初,除了看好技术优势,李湘平表示更看重市场优势、政策优势,“高密度聚乙烯仅国内市场供应缺口就达700万吨,东明周边地区并没有超大型石化企业,加上‘双碳’战略是大势所趋。我们之所以敢投资,也是看中了这点。”

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东明石化绝不是孤例,事实上自去年组建省属环保集团,山东就意在通过龙头引领,加速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以此助力动能转换,而随着众多企业的“绿色入场”,山东正挑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的重担,前进道路已变得越发清晰……

“绿色行动”

位于聊城市茌平区的信发集团,是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

从其主业,不难判断其是“用能大户”,也是排放大户。过去,信发集团三条产业链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煤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这些固废堆积如山,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每年处理废料就要花费亿元以上。

“各类生态环保政策督促和倒逼我们争分夺秒治污染、减排放,集团先后关停了15台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投资300多亿元对全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认识到这个发展的“拦路虎”,在不断前行中,信发集团打造了第四条环保建材产业链。

2022年5月,其投资建设的信源绿色新型环保建材项目正式投产,作为信发集团环保建设产业链条的核心,该项目可实现年产2.4亿平方米纸面石膏板、420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

过去的用能废料变成资源生产建材,每年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0亿元,带动整体循环经济增加效益100亿元以上。

得益于这种低碳理念的带动和落地,目前,信发集团各产业链均达到超低排放,旗下11家企业被列入应急减排A级企业。

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过程中,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环保产业是一条可行之路,更是破局良方,尤其是山东产业结构中重化工占比高,能耗大,这些能源消耗大户的向“绿”行动,既能减少自身因排放问题多支出的资金,也能“以身作则”带动行业风气。

信发集团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前,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2年度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评级结果,2022年全省共认定A级企业69家、B(含B-)级企业293家、绩效引领性企业203家。

其中,A级企业2022年新增17家,引领性企业2022年新增69家,成果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加速向“低碳”。

当然,和东明石化、信发集团相向而行的,不止民营企业。如果总结过去一年山东企业的向“绿”行动,那么成立山东省属环保发展集团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山东在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领域新增了一个“扛旗者”。

尽管发展时间短,但依托省级国有资产和特色产业基础,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环保产业已实现全产业链协同与一体化,并通过股权融合、项目合作、搭建联盟、共建产业生态圈等方式,纵向整合环保产业上下游业务,构建全省环保产业生态体系。

截至2022年底,该企业餐厨垃圾处理板块,总设计处理能力达3200吨/日,规模位居全国第3;含铅废弃物处置板块,总设计处置能力达163万吨∕年,规模位居全国第1;生物质板块,年可消纳农林生物质燃料量375.95万吨,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并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全竹绿色循环产业园”。

更不用提近年来山东省属国企在环保产业领域频频发力,例如华鲁集团将生态环保产业列为其三大主业之一,并于2015年将省环科院纳入其版图,后者先后为临沂、日照等多个城市提供了空气质量调控,以及重污染天气预案工作,助力当地打响“蓝天保卫战”。

水发集团则是山东国企在环保领域“走出去”的代表,早在2018年,水发集团旗下山东水利发展集团就成立苏州环保公司,正式进军餐厨垃圾处理行业。

“技术改造”

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其绿色行动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呼应近年来山东奋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发展雄心,也能从侧面说明山东近年来环保产业生态正不断向好。

顺应发展趋势,山东开始针对传统产业突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相比于前文企业的“新建项目”带来的绿色增长点,技术改造是一种存量变革,更加直接有效,这同样也是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破局的思路。

纺织产业曾经是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作为轻工纺织产业大省,发展到“十四五”初年,山东轻工纺织产业产值已达到了1.8万亿元,可以说是山东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如何让这项支柱产业变得更加高端、绿色是山东一直努力的方向,而数字化改造加速了这一进程。

位于威海市的迪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和职业工装生产企业之一,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数字化设计制造”的概念。

乘着工业互联网的东风,迪尚集团将自己在国内外建立的11个生产基地,80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4000多家面辅料供应商,20多个海外品牌、设计公司,以及300余名设计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与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工大(威海)等高校协作创新,打造了纺织服装垂直生态链平台。

得益于该生态链平台建设和新技术的应用,迪尚集团新产品研发周期普遍缩短三分之二,2022年其为超过1000家单位提供定制服务。

也正是基于数字化的发力,如今的迪尚集团已实现了由来料来样加工向自主设计制造再到数字化设计制造的转型。

山东魏桥特宽幅印染有限公司是魏桥创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近年来,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其可实现绿色印染工艺和小批量、个性化生产需求,同时依托数字化、智能化设备,该公司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管理,实现了印染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相继开发了棉麻空柔、全棉超柔、高支高密、数码印花、抗菌防护、生态环保和时尚创意七大系列产品,一跃成为国家特宽幅印染产品开发基地。

作为一名资深从业者和重要见证者,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刘建国表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正是如今山东纺织服装业的显著优势。

对传统行业绿色、智能化技术改造,不仅能让山东的环保产业板块“抓地有痕”,也能拥有光明未来。

特别是近年来,山东还尝试开源从外部获取清洁能源,既减少这些传统行业发展顾虑,还能实现节能减排效益,让更多企业愿意推动技术改造。

例如3月1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玉门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陇东—山东工程投产后,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约50%。

山东还布局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总规模3500万千瓦,吸引东方电气、海力风电、华润等众多企业落子山东,伴随青岛、东营、威海等市加速延伸风电产业链,山东在海上风电闯出“一片天”。

图片

“激发活力”

风生水起,无疑是当下山东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只是在前行当中,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新建项目,并非是一路坦途,投资负担重就是一个发展现实问题。

前文提及的东明石化、信发集团,对环保的投入是自筹,一旦数额较大,效益达不到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发展有负担,这也是为何一些企业知道市场上有相关节能技术,却不敢上环保项目的重要原因。

针对此种情况,山东已有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在6月30日举行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林武就指出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以有效投资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

聚焦“谁来投”,林武强调要着力拓展投资主体——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多措并举招引外来投资,充分发挥专项债等政府性资金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发挥创投风投和基金等作用,充分激发各类投资主体活力。

激发各类投资主体活力就是激发环保产业发展的“活水”——无论是对技术改造还是新建项目,有资金支持,解决了很大的“烦恼”。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山东已对22大类47小类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长期豁免管理,全省89.4%的环评项目仅需备案、无需审批,并且开展新一轮市场准入壁垒清理专项行动,强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让民间资本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这也让山东的“吸金”魅力大增。

今年5月,济南市章丘区政府与绿色动力(601330.SH)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拟投资建设章丘低碳环保产业园,总投资预计超过100亿元(含入园企业的投资)。

章丘低碳环保产业园项目规划背后,是济南市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考量,同时也是激发投资主体活力的一次尝试。

章丘低碳环保产业园项目的切入点是垃圾焚烧发电,在这一领域,合作方绿色动力有一定的优势。

绿色动力是中国最早从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之一,主要以BOT等特许经营的方式从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以及技术顾问业务。

此前,绿色动力与章丘早有合作。2012年2月,绿色动力就成立了章丘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与章丘区政府通过BOT模式投资兴建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环保产业强基提质:趋强的山东“低碳脉搏”

这次合作,无疑将延续这种模式,减轻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实现政府企业合作双赢。

近期频登新闻热榜的小清河,不少专家表示这条“黄金水道”是山东坚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在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减排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实际上,小清河复航的背后同样是一次关于投资的“尝试”。

该工程总投资136亿元,是目前山东最大的内河投资项目,这些资金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一个“第一次”加速了进展。2018年9月,山东省政府批复了小清河复航工程PPP实施方案,这也是山东省省级平台实施的第一个PPP项目。

这种模式在节约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同时,大大加快了小清河复航工程的建设进度。

“绿色美好”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环境治理需求巨大,对环保的需求自然也大,这让环保产业在山东发展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和发展吸引力。

反映到经济上就是目前山东已成为全国环保产业排名前列的省份。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我国环保相关企业超345万家,其中,今年前5个月新增23.68万家,山东以总量40.3万家、新增2.8万家取得双第一,济南、青岛、潍坊三市位居全省环保相关企业总数前三。

显然,如能用环保市场带动环保产业最终实现环保目标,可谓一举多得,也将加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眼下,这种发展预期正照进现实。

磁力应用设备制造业涉及重大新材料技术、节能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和民生领域各个方面,已成为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

近年来,潍坊大力推动磁悬浮产业发展,按照“选出种苗——培育根系——生长枝干——疏通养分——参天大树”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浮现了天瑞重工为首的一批磁技术生产企业,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磁力应用设备生产基地。

目前,潍坊千亿级磁悬浮产业起势腾飞——天瑞重工承担的“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挂牌成立,五类磁悬浮产品已实现产业化,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台特大型5米智能立环磁选机和2米智能电磁浆高梯度磁选机等多项高科技成果。

“做强磁悬浮示范园区”已经被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列入了全省未来前瞻布局和重点发展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

如果从省级层面来看,近年来山东尝试构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完善“五个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体系,并打造碳排放交易市场。

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山东全省累计233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56.09亿元,占同期全国累计成交额的半壁江山(53.55%)。

交易只是一种市场手段,本质上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为碳排放大省,山东的这种“低碳经”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探索。

近年来,生活在山东的民众,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山东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这正是环保产业做大、环保目标实现带来的直接成果。

2022年,山东主要环境指标持续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pm2.5浓度连续三年以年均10.3%的幅度显著改善,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超过93%……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的企业涌入环保产业“赛道”,更多资本加入技术改造、新建项目,政府以更宽松的政策做好服务,由最初的环保需求大市场推动环保产业大发展进而实现环保目标,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在人民幸福中见证。

而这美好的绿色未来,还有更多精彩故事上演……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环保产业强基提质:趋强的山东“低碳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