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系列丨从能源结构优化,看山东绿色低碳的“破局”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从能源结构优化,看山东绿色低碳的“破局”

编者按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为讲好“人不负青山”系列故事,凝聚保护生态的山东力量,未来一段时间,凤凰网山东将聚焦山东政府、企业、个人的生态“呵护行动”,尤其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方式推动保护生态等领域,挖掘这些行动背后的故事,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贡献“智慧”,献礼党的二十大。

本期推出——从能源结构优化,看山东绿色低碳的“破局”。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环保“走在前”,不断“跃升”的山东民企

无论是提出的“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3%左右,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已是山东迫在眉睫之事。

只是,能源结构的优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和产业深度“绑定”,同时又和地域优势资源密切相连,有着开发利用的靠山吃山“惯性”,肩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任的山东,又该如何破局呢?

曾经的“一煤独大”

煤炭有工业“粮食”之称,早期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所依赖的能源正是“煤炭”。

作为富煤的国家,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煤炭开采利用的记录,到了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山东同样是一个富煤的省份,早期城市的发展多是依赖此——

肇始于1878年的中兴煤矿揭开了枣庄近代工业的大幕,并与当时的开滦、抚顺齐名为中国三大煤矿;淄博市作为一个老工矿区,煤炭开采历史已有百余年;淄博、枣庄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较早成立的地级市,鲁C、鲁D曾代表着两地的荣耀,甚至紧随其后的鲁E东营市也是能源重镇,有着“石油之城”的美誉。

从这点上讲,山东近现代发展是一部能源利用的发展变革史,尤其是煤炭占据了很大篇幅。

百年来的开采,淄博、枣庄等地的煤炭能源基地早已让位,但省内的济宁、菏泽等地仍有相当丰富的储量。以济宁为例,经勘探预测,济宁含煤面积482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45%,全市煤储量 260亿吨,占全省的50%,为全国重点开发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尽管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从全省来看,煤炭仍是山东的主要利用资源。

发展到“十四五”初年,山东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结构已由“十二五”2012年的73.3∶24.4∶0.4∶1.9调整为48.9∶24.4∶0.5∶26.1,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大幅上升,煤炭占比仍近一半,产量上已由巅峰时期的稳产破亿吨减少到2022年原煤产量8753.1万吨。

只是,为何仍有那么高的煤炭产量占比?

这固然和前文提及的山东“富煤”自然禀赋有关,也和山东的产业结构、煤炭开采利用的“便捷程度”息息相关。一方面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地基地,用电需求量大,早期煤炭作为发电的主要能源,其能耗占比自然“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山东对煤炭的开采利用积累了诸多经验,不仅开采成本低,而且依托煤炭资源打造了相当完善的产业链条——煤矿的开采、洗选、焦煤的炼制、煤炭制品的流通以及下游煤化工产品的生产等。

甚至可以这么说,即便山东境内的煤炭资源“枯竭”,山东能源利用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这并不会影响煤炭的产业链条发展,山东“经验”也早已“走出去”——近些年,众多山东国资国企走出山东,例如山东能源集团就走出山东大本营,打造了新疆、陕西、内蒙古等能源基地,并布局澳大利亚等产煤国。

在双碳目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我国多地持续压减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山东自然也不甘于人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能源资源禀赋和偏重产业结构影响,山东省煤炭消费占比高、煤电装机占比高的“两高”问题突出,是山东发展之忧。

新旧动能转换,这是2018年以来,山东最为明显的发展调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其中,淘汰对一次能源煤炭倚重较高的火电、钢铁等落后产能正是其中关键步骤之一,并在这一过程中山东持续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

延续这种思路,在2022年印发出台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中,山东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

逐步“多元”的进程

今年5月,随着寿光山盐15万千瓦盐光互补发电项目二期全容量投产,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暨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批潍坊1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是山东规划布局的五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依托潍坊、东营、滨州等地盐碱滩涂地资源,着力打造风光同场、储输并举、综合智慧、产业融合、生态友好的“五位一体”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

实际上,截止到2022年6月底,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到6580万千瓦,同期全省煤电装机1.05亿千瓦,尽管说破解发电“煤炭依赖”为时尚早,但超38%的“非煤电”占比已经表明山东取得的成果,并且“非煤电”比例会继续扩大。

例如同样在5月,中欧制造国际企业港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暨8兆瓦光伏新项目签约仪式在济南临空产业园举行。

项目正常并网发电后,每年可实现节约标煤1420.9吨,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4319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129.96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为64.98吨,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示范意义。

这是山东在风电、光伏发电领域发力的一瞥。近年来胶东成为山东发展核能的“高地”——核能,是重要的清洁高效能源,发展核能对优化山东能源结构、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山东首座建成投产的核电站,近年来烟台海阳核电项目积极推进核能发电及核能综合利用,助力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海阳核电厂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项目1、2号机组是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投入商运,项目3、4号机组已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

“氢能未来可能成为10万亿元的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的话,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老工业城市淄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就盯上了“氢能”。早在2020年,淄博就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立足氢能源和功能膜基础优势,布局发展氢能产业和膜产业等引领性产业。

此后,淄博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鼓励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淄博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0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淄博氢能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氢能产业在淄博发展热度持续高涨。

去年7月,淄博市生产的首批50辆氢燃料电池冷藏车正式下线投入运营,标志着淄博自主可控的“燃料电池膜—电堆—发电机—整车”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已经形成,是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的里程碑事件。

目前,淄博市氢能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已逐步形成,年产氢气可达48万吨,富余氢气8.8万吨能够外供利用。

风电、光电、核能、氢能……破解“一煤独大”仍任重道远,但在用电用能领域,山东已展现出了“破解”思路。

“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3%左右;煤电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分别降至55%、60%左右”,在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出台《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就有这样明确的发展目标,剩下的工作就是把“蓝图”变成现实。

迈出“清洁”的步伐

能源的多元化让“平替”增多,这是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用能占比高的基本路径,但就煤炭等化石能源利用自身而言,并非不“清洁”,需要的是如何将传统的用能方式变得更加“清洁”,这同样也是探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这方面,山东既有“硬实力”的突破——在长时间的与煤炭等化石能源“打交道”过程中,山东尝试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例如“煤制气”。

以前文提及的山东能源集团为例,在其新疆基地就打造了“煤炭+煤制气”产业链,开采出来的煤炭不再向外输送而是通过皮带输送至其煤制天然气工厂,通过清洁化转换产生洁净的天然气,然后通过再把天然气输送到应用市场。

2.jpg

去年,山东能源新疆能化旗下的伊犁新天煤化工公司天然气年度产量突破20亿立方米,保障了浙江省十分之一天然气用气量。

对于“气”,山东有明确的发展讯号——在去年印发出台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中,山东提出“实施天然气供应能力提升行动,完善山东天然气环网,科学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

除了对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山东还有另外一种思路:借力。

翻开地图来看,目前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是用能的主要市场,但类似煤炭等资源储量大省却远在中西部地区,如何既能满足山东发展需要、优化能源结构,同时又把资源优势区域的富裕产能引来山东呢?“外电入鲁”。

3月1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甘肃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可将甘肃陇东地区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联合送往山东,提高电力余缺互济、时空互补、多能互换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电量占比约50%,每年可减少山东省燃煤消耗约1085万吨。

早在2005年,河北辛安-山东聊城500千伏交流电网的成功投运,标志着山东电网与华北电网正式联网,山东结束独立省网的时代,融入全国电网,拉开“外电入鲁”序幕。

到了2022年,山东一年净接纳省外电量已达到1318.2亿千瓦时。

目前,山东已与宁夏、甘肃、新疆、吉林、青海等省区签订一系列涉及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跨区域送电工程规划建设,让源源不断的清洁外电替代省内煤炭消费。

山东能源集团、山东发展投资集团、水发集团、华能山东公司等省内能源骨干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在送端省份开发建设配套清洁电源基地,保障通道可靠稳定送电,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能源利用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支撑,山东在过往发展中,和煤“结缘”,推动了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山东减少“煤”的影响,目前看来,成果已现;在未来,非化石能源的大比例利用深刻影响着山东能源产业结构,助推山东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国发展的缩影,山东的能源结构优化经验有极大的参考示范作用,双碳目标的实现、绿色中国的实现有了更多有利的“抓手”……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人不负青山系列丨从能源结构优化,看山东绿色低碳的“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