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进位看济宁”系列报道之一|文化“两创”的济宁担当:“软实力”变身“强引擎”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争先进位看济宁”系列报道之一|文化“两创”的济宁担当:“软实力”变身“强引擎”

编者按:奋进新时代,国内城市千帆逐浪。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济宁,矢志不移推动制造业强市战略,聚力打造传统文化“两创”高地,高质量发展蔚然起势。

5月10日至12日,济宁组织“文化‘两创’担使命 助企攀登促发展”为主题的央媒省媒济宁行活动,凤凰网山东全程参与。为进一步聚焦济宁在文化“两创”和制造业强市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凤凰网山东推出“争先进位看济宁”系列报道,从文化“两创”、制造业强市及发展未来三个方面,生动展现济宁瞩目成绩。

“争先进位看济宁”系列报道之一|文化“两创”的济宁担当:“软实力”变身“强引擎”

泱泱齐鲁,文脉绵长。儒风浩荡,千秋共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

十年来,济宁牢记嘱托,立足丰厚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地,聚力答好文化“两创”的时代答卷。

沿着十年的时间轴线,追寻文化“两创”的”济宁路径”和“济宁成绩”。5月10日至12日,凤凰网山东在济宁多个区县,真实感受到了济宁文化“两创”的强烈脉动,优秀传统文化因“两创”历久弥新,并成为推动新时代济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从文化自信迈步到发展自信,济宁浑身上下充满朝气与活力,并快步奔向新时代美好未来。

“争先进位看济宁”系列报道之一|文化“两创”的济宁担当:“软实力”变身“强引擎”

文化“两创”的济宁探索:绽放新时代的魅力与价值

文化铸魂,积淀历史底蕴,是济宁这座城的厚度。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底蕴,而对于济宁来说,则是通过这份独特的历史文脉彰显出来。千百年来,孔孟文化一直都作为济宁的一个符号性存在。在新时代,济宁为孔孟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5月10日,多名游客被孔子博物馆的现代气息所震撼。

孔子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建设、多媒体互动等科技赋能的方式精准打开了解孔子文化的新窗口。博物馆内设的电子屏可通过微信界面形式打开“夫子问答”互动——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随之开启,在体验者点击问题“表情包”后,“孔夫子”的回答便以文字和语音的形式在对话框内“弹出”,沉浸式的对话方式让孔子思想变得更为“触手可及”。

走进曲阜的尼山圣境,仿佛走进了历史的发展长河。震撼演绎儒家思想,大手笔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尼山圣境为“儒学”搭建了永不落幕的“大舞台”。

如果说孔子博物馆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让游客体验到了千年的文化传承,那么在尼山圣境,这座世界级儒学殿堂的匠心神韵同样将游客带入了千年礼乐文明:从高72米的孔子像到“仁、义、礼、智、信”五厅,从演绎圣贤君子“由凡入圣”的大型艺术剧目《金声玉振》到再现孔子及其弟子典型故事的七十二贤廊,从以苏绣工艺呈现“尼山六景”屏风的集贤厅到拾级而上的大学之道……尼山圣境打造出一系列精品文化工程,写尽了中华千年礼乐的悠久与绵长。

处处有新意。凤凰网山东深切感受到了济宁文化“两创”的诸多创新。尼山圣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致力于打造成当代精品工程和未来文化遗产,成为国内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热门地点。截至去年年底,尼山圣境已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

在文化“两创”的新时代实践中,济宁特别注重构筑大平台、大载体。

2019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正式落户尼山圣境,标志着全球儒学研究实体平台在此诞生。尼山圣境还先后保障了第五届至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举办。

作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举办也是济宁在文化“两创”中主动担当的真实写照。

通过高起点打造儒学研究高端平台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济宁将文化“两创”推向新的高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脚步,也让世界见证了济宁文化“两创”的“创新打法”。

“文化济宁”是这座城市向全球发出的一张邀请函,连续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等大型活动,济宁举全市之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两创”落地让传统“新生”,不仅发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更成为解码济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文化“两创”的济宁模式:“破圈”联动盘活资源

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除了“宏大叙事”,关键还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地经济,融入乡村振兴,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在济宁,这种尝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济宁许多国内首创、独创的模式推动文化“两创”成为区域经济前行新动力。像环西北里文创街区、龙湾湖艺术小镇等新晋“网红打卡地”结合文化“两创”路径,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任城区环西北里文创街区,立足于老城实际和新的经济业态,该街区围绕文旅融合、文化“两创”创造出可复制的“环西北里”模式,成功探寻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汉服、茶艺、诗酒、器乐……如今的环西北里文创街区实现了从废弃老旧宿舍到闹市中“桃花源”的华丽蜕变,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栖息地。

“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文化属性、非遗项目、网红打卡、文创乐园、街景塑造融合在了一起,结合大众审美,创造出了人气较高的‘打卡点’”,项目发起人张航谈及初衷时说,“我们从业态着手,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潮流化、创意化,以更年轻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这个初夏时节,走进龙湾湖艺术小镇,就像走进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油画中。小镇里一簇簇紫红色的蔷薇花嫣然盛放,无数小小的蓓蕾随风摇曳散发出馥郁芬芳。漫步在树林中间的木质小路上,耳畔环绕的是风吹树叶的簌簌声响,游客们穿梭在错落有致的玻璃房、石头房之间,全方位感受这里多业态的艺术空间:鲁班记忆木工坊、云贵扎染工坊、陶朱工坊、方寸园、“虎咬瓜”文创店……

让文化与乡野同美,让创新与田园和同。近年来,泗水县围绕文化“两创”,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依托东仲都村龙湾湖艺术小镇(阅湖尚儒研学基地)文化“两创”示范点,打造出集“山东手造·济宁好礼”展示展销中心、“手造”创意玻璃房、“非遗”产品摊位、研学工坊四位一体的“山东手造”大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展示体验的新窗口、新地标、打卡地。

如今,立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丰富的业态空间,泗水县通过“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旅游”的运营模式,打造了等闲谷艺术粮仓、龙湾湖艺术小镇等文旅项目,成为人们所向往的“诗和远方”打卡地。

作为济宁文化“两创”的基本范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为城市更新、乡村建设注入澎湃动能,也为学校育人教学提质增效。“为更好地推动文化‘两创’工作,我校围绕出自《论语》的‘弘·启’两字构建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地落细落实”,据济宁市第七中学校长刘辉介绍,该校培育了具有鲜明儒雅学风特色的校园传统文化课程。

深挖地域文脉优势,赓续传统文化基因。在济宁,文化“两创”的时代卷轴正在一步步打开,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源流“破圈”发展,犹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文化“两创”的济宁力量:“软实力”铸造“强引擎”

连日来的走访调研,凤凰网山东发现,济宁文旅产业提质赋能的底层逻辑在于,千年文化底蕴,让济宁更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两者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推进。

作为新时代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也是观察济宁文化“两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窗口,位于邹城的后八里沟村近年来大力实施“孝善治村、文化兴村、产业强村”战略,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明和谐乡村建设。

来到后八里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后八里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放眼望去这里高楼大厦规整有序,柏油马路宽阔平坦,绿草如茵花树繁茂……

事实上,这个叫“沟”的村不光有“面子”,也更有“里子”。近年来,后八里沟村通过定规矩、树家风、办报纸、开夜校、建场所等,多措并举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村民生活和村庄发展深度融合。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十几年前的后八里沟村曾是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恶劣的穷山沟。今天的后八里沟村从集体欠账20万元发展到村集体固定资产近60亿元,70岁的后八里沟村村民宋长梅亲身经历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我们村的全体村民都享受着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我感觉在我们这个村生活十分的幸福。”

借孔孟之乡这方历史底蕴厚重的舞台,以文化“两创”为抓手,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济宁,后八里沟村并非孤例。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别墅村,给鲁源新村带来新生的答案同样在文化“两创”。

入目皆经典,步步皆风雅。置身于隽永古雅的儒学美德示范街,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氛围感扑面而来。在鲁源新村,以“流淌的经典”为主题的文化街区设有鲁源书房、汉风艺术、孔府小吃、礼乐雅集等不同主题的空间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汉风艺术”里,鲁源新村民宿联盟服务队队长孔凡玲正在带领村民制作弦丝画。随着制作者的指尖在钉子上空飞舞,各种颜色的丝线叠加出高低错落的层次,一幅融合儒家文化元素的弦丝画也逐渐成型。“空闲时间,我们村里的妇女做弦丝画的加工。平均一天能做到7、8个左右,平均15块钱一个,每个月就能增加3000元的收入”,孔凡玲说。

近年来,鲁源新村将尼山文化优势转变为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优势,推动文化“两创”和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旅游民宿业也已成为鲁源新村村民致富增收的另一法宝。截至目前,该村已发展起各类民宿120余家,直接带动村民本地就业200余人。

以上的多个片段和场景都已经表明,一直以来,文化“两创”赋能发展的路径在济宁都有着生动的实践。聚焦一个目标、走好三条路径、突破十大重点,济宁整合全市资源形成“一盘棋”格局,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正是这种以文化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的模式,激活了济宁发展的新动能。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济宁市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6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06.7亿元。

今年一季度更是实现“开门红”,一季度,济宁市21家重点景区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两千多年前,儒家文化由济宁而起始。在今天,儒韵新风因文化“两创”而浩荡。济宁,这座城市带着历史的厚重从古而来,又感应时代的脉搏向新而生,更加朝气蓬勃。

(凤凰网山东 能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