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啰
我的那个渔哥哥 渔哥哥
披星那个戴月
抡起那个黑胳膊
迎着那个渔汛
出海啰
谷雨祭海,古老的传统。热闹的仪式,承载着渔民美好的愿景。
01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时指出:“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吃粮食,吃陆地上的食物,还要靠海吃海。”
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经。
山东,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持续深耕海洋这座蓝色宝库,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这其中,传承弘扬海洋民俗文化、塑造海洋文旅发展新动能、凝聚向海图强新合力,是一抹亮色。
海神信仰、祭海敬天、祈福求愿,深受海洋馈赠的渔民们以节日方式诠释渔家人的仪式感,表达对大海的深情与敬畏。青岛,有海洋节;烟台,有渔灯节;日照,有祭海节;威海,有渔民开洋、谢洋节。
02
谷雨时节,百鱼行至浅海。这是谷雨送来的信号,是蓝色海洋给予胶东半岛勤劳勇敢的渔家人的馈赠。民谚曰:“骑着谷雨上网场。”
宰牲献贡、焚香敬酒……渔民沿袭千年的祭海习俗,也在此时举行。
在威海,场面最为盛大的,当属荣成。
“欲观真面目,须向海中行”——向东向海向荣成。
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相传秦始皇曾东巡到此并在此射到大鱼,雍正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命名之。
巍巍成山,泱泱大海,这里风光优美、人烟阜盛,据说连朝日都不愿意离去并为之舞蹈,故古称朝舞之地。“日晴仍汉色,潮怒带秦声”。这里流传着拜日求仙的传说,也见证着渔民祖祖辈辈对海洋民俗的传承。
荣成的祭海习俗起于春秋时期。彼时,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民智未开,人们崇拜神灵,往往将平安出海、风调雨顺的希望寄托于“龙王爷”“海神娘娘”。为了感谢神灵恩赐的丰厚鱼虾、祈求神灵保佑,便举行祭神活动。后来,慢慢地演变为一种节庆。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祭海民俗活动更加热闹,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
第一天,准备祭品、请神。
祭品中的牲礼披大红花,放在红漆方矮桌上;白面大馍馍不多不少要准备十个,寓意十全十美,其中有一个馍馍会大如脸盆,上面还会加红枣,做成枣饽饽。此外,还要准备烧酒、鞭炮等等。
渔家妇女用100斤面粉制作十个大馍馍
第二天,祭海。
身着盛装的渔民从各自家中走出,抬着祭品,一路走一路放鞭炮,紧接着锣鼓也响起来,秧歌队也来助兴,大家敲锣打鼓涌至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前,上供,祈福。
第三天,放假。
大家欢聚一堂,席地而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划拳猜令,直至深夜。等到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便挂起灯笼,港上岸上也布置上彩灯,灯影在水光中摇曳,蔚为壮观。
03
船出四季,帆征五洋。
改革开放后,荣成人弄潮闯海,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船队,打造了一批现代渔业产业集团,收获了“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海带之都”等一批荣誉,跃升为全国第一渔业大县。
渔业的繁荣赋予祭海活动更多的时代内涵,让这一节日成为搏风斗浪、敢为人先的渔家精神标签与文化符号。
1991年4月20日荣成市举办首届渔民节
1991年4月20日,荣成市首届渔民节在石岛镇大鱼岛村举行,上千名中外嘉宾、逾10万名渔民以及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200多名记者云集共贺,盛况空前。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传统的谷雨祭海被冠以新的名字——渔民节。
2008年,荣成渔民祭海习俗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正式命名为“渔民开洋、谢洋节”。
2021年荣成市东楮岛渔民节“渔民号子”展演
“嗬来嚎,嗨——嚎!”“哎伊来哟,握紧绳呀哎,趁好天呀,多打鱼呀,鱼满舱呀!”
白色小褂、黑绸筒裤、红绸缠腰,一边齐拉绳子一边喊着号子,号子铿锵有力、刚劲豪迈。这是2019年渔民开洋、谢洋节上“渔民号子”的展演场景,也是荣成人对“渔民节”创新探索的缩影。
近年来,荣成结合“渔民节”等,累计开展“渔民号子、渔家秧歌、渔家大鼓”三渔文化展演等活动350多场次,“中国渔民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落户荣成。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进入新时代,结合文化“两创”,荣成“渔民节”在保留巡游、祭团献五果、焚香火、颂祭文、敬美酒、拜龙王、供祭品等传统祭祀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非遗展示、民俗展演、文艺演出、文创售卖、文化交流等环节,参与性、互动性更强,这一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更加丰满、鲜活,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朝舞之地,又逢谷雨。2023中国·荣成海洋民俗文化月即将开幕,作为春季黄河大集系列活动之一,千人锣鼓、欢乐秧歌、民俗表演、非遗演出等将呈现别具一格的祭海盛典。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今日再起锚,更远航。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